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小麦籽粒硬度形成及其测定方法 | 第9-12页 |
·籽粒硬度的形成 | 第9-10页 |
·籽粒硬度测定方法 | 第10-12页 |
·籽粒硬度的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小麦籽粒硬度的分子遗传基础 | 第13-17页 |
·普通小麦中籽粒硬度遗传基础 | 第13页 |
·普通小麦中Pin a 基因特征 | 第13-14页 |
·普通小麦中Pin b 基因特征 | 第14-16页 |
·普通小麦中Puroindoline 变异类型 | 第16-17页 |
·普通小麦中Puroindoline 基因的分布 | 第17-20页 |
·Puroindoline 基因在国外的分布 | 第17-18页 |
·Puroindoline 基因在我国主要麦区中的分布 | 第18-20页 |
·籽粒硬度对其它小麦品质形状的影响 | 第20-21页 |
·其它类Puroindoline 基因的多态性 | 第21-25页 |
·Gsp-1 基因 | 第21-23页 |
·Gsp-1 基因的发现 | 第21-22页 |
·Gsp-1 基因特征及其功能 | 第22-23页 |
·Puroindoline b-2v 基因 | 第23-25页 |
·Puroindoline b-2v 基因的发现 | 第23页 |
·Puroindoline b-2v 基因特征及其功能 | 第23-25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页 |
2 引言 | 第25-27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7-32页 |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32页 |
·测量农艺性状和籽粒硬度的指数 | 第27-28页 |
·DNA 的提取 | 第28页 |
·籽粒硬度蛋白提取及SDS-PAGE 电泳 | 第28-29页 |
·步移引物的设计及PCR 扩增 | 第29页 |
·Puroindoline -D1 和Puroindoline b-2v 变异类型鉴定 | 第29-30页 |
·克隆测序 | 第30-31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 | 第31-32页 |
·小麦成熟籽粒中RNA 的提取 | 第31页 |
·cDNA 第一链的合成及RT-PCR 反应 | 第31-32页 |
·统计分析 | 第32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2-53页 |
·黄淮麦区供试小麦品种籽粒硬度表型和基因型鉴定 | 第32-36页 |
·硬度表型分布 | 第32-34页 |
·Puroindoline -D1 变异类型的鉴定 | 第34-36页 |
·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硬度表型和其变异类型的分布 | 第36-38页 |
·PINA 蛋白缺失类型的分子机理研究及其功能性标记开发 | 第38-41页 |
·供试材料硬度基因型鉴定 | 第38-39页 |
·覆盖PINA 缺失区域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第39-40页 |
·一种PINA 蛋白缺失新类型的发现 | 第40-41页 |
·Puroindoline b-2v 基因在黄淮麦区的分布及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 第41-51页 |
·Puroindoline b-2v 基因的分子鉴定 | 第41-44页 |
·Puroindoline b-B2v 基因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关系 | 第44-49页 |
·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中Puroindoline b-2v 的分布及其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49-51页 |
·不同Puroindoline b-B2v 变异类型的表达量分析 | 第51-53页 |
·RNA 及cDNA 检测结果 | 第51-52页 |
·溶解曲线及标准曲线方程的建立 | 第52-53页 |
·Puroindoline b-B2v 基因特异性表达 | 第53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3-58页 |
·混合型小麦品种的SKCS | 第53-54页 |
·黄淮麦区Puroindoline -D1 变异类型对小麦品质改良的影响 | 第54-55页 |
·PINA 蛋白缺失类型及Pina-D1b 标记的开发 | 第55-56页 |
·Puroindoline b-B2 位点及其与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关系 | 第56-57页 |
·荧光定量 PCR 在基因表达分析上的应用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7页 |
ABSTRACT | 第67-70页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