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的理论(法学)论文

文明转型视野下法律的理性化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3页
绪论第13-28页
 一、 本研究对“理性”概念的使用第14-17页
  (一) 理性:rationality 和 reason 所共用的汉语概念第14-16页
  (二) “理性”的核心内涵第16页
  (三) 理性:关于认知与实践的思维机制第16-17页
 二、 法律的理性化——作为一个论题第17-19页
  (一) 理性与行为之规范性第17-18页
  (二) 社会历史视角下的法律理性化第18-19页
 三、 法律的理性化——理论和实践上的争议第19-26页
  (一) 法律理性化:蕴含进步和变革第19-21页
  (二) 西方法学界关于“理性化”的主要争论第21-24页
  (三) 当前中国法律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反理性”倾向第24-26页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26-28页
  (一) 构建在“历史观”根基上的“比较研究”第26页
  (二) 研究思路简述第26-28页
第一章 法律的理性内核第28-67页
 第一节 理性之存在形式第29-45页
  一、 认知理性——关于世界之“真实”认知第29-33页
   (一) 克服惰性,主动认知世界——自由向前的生活态度第29-30页
   (二) 抑制直觉,发挥逻辑能力——锐意求真的思维智慧第30-32页
   (三) 强调规则,摆脱模糊思维——明确有序的科学精神第32-33页
  二、 行为理性——关于行为之“合理”选择第33-39页
   (一) 抑制情感冲动,行为符合准则——合理行为之根本要求第34-36页
   (二) 判断利害,进行利益权衡——合理行为之直接进路第36-38页
   (三) 规划生活,作形式化的规则设计——合理行为之现实操作第38-39页
  三、 理性的背面——情感之于行为选择第39-45页
   (一) 情感:善良天性(良知)之载体第39-40页
   (二) 情感之天然优势:不计利害得失第40-42页
   (三) 理性:人类天性之升华第42-43页
   (四) 小结:良知之天然重要性第43-45页
 第二节 理性之于社会秩序第45-55页
  引、理性—— 一个社会群体意义上的概念第45-46页
  一、 理性能力之发挥第46-48页
   (一) 超越环境束缚第46-47页
   (二) 以科学思维主导世界第47-48页
  二、 对社会秩序之怀疑、反思和构建第48-52页
   (一) 反思既有秩序的“真理性”第49-51页
   (二) 反思既有秩序的“有效性”第51页
   (三) 构建“良序社会”——理性对理想的治理状态之向往第51-52页
  三、 理性对秩序建构之作用机制第52-55页
   (一) 个人行为符合理性——手段与目的相适应第52-53页
   (二) 共同生活符合理性——系统地规划公共生活第53-54页
   (三) 社会生活之规范化组织第54-55页
 第三节 法律之理性第55-67页
  一、 对法律规则的信任第55-57页
   (一) 正义——社会生活之核心价值第55-56页
   (二) 以法律求正义——对规则之信任第56-57页
  二、 法律之实质理性:“应当”第57-60页
   (一) 自我层面——自立,须“正直地生活”(为人诚实)第58页
   (二) 人际层面——义务,应“不侵犯任何人”(不损害他人)第58-59页
   (三) 社会层面——合作,要“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第59-60页
  三、 法律之形式理性:法律之“术”第60-61页
   (一) 统一的规则设置第60页
   (二) 有序的规则运行第60-61页
   (三) 精密的科层分工第61页
  四、 理性对法律之限定第61-67页
   (一) 本体限定:关于行为规范性之普遍的社会评价第61-63页
   (二) 内容限定:禁止作恶第63-64页
   (三) 形式限定:理性的预测第64-65页
   (四) 历史限定:同社会历史状态相适应第65-67页
第二章 文明转型与法律的理性化趋势第67-112页
 第一节 理性化的内涵解析第68-75页
  一、 理性化——作为形式逻辑概念第68-71页
   (一) 合理行为之依据第68-69页
   (二) 理性化:理性精神气质外化为生活态度第69-70页
   (三) “理性化”概念的描述性和评价性第70-71页
  二、 理性化——作为历史逻辑概念第71-74页
   (一) “理性”与“现代”之内在关联第71-72页
   (二) “理性”和“现代”之张力第72-74页
  三、 小结:“理性化”需要与之契合的历史观第74-75页
 第二节 文明转型:契合于“法律理性化”的历史观第75-83页
  一、 文明转型:作为法律理性化的历史背景第75-78页
   (一) 文明类型划分:农耕文明‐商工文明第75-76页
   (二) 文明主题:转型第76-77页
   (三) 文明转型——法律理性化的历史背景第77-78页
  二、 文明转型:作为法律理性化的“理论背景”第78-79页
   (一) 商工文明之内在力量:九大特征第78页
   (二) 思维方式的理性化:商工文明核心特征第78页
   (三) 文明转型——法律理性化的理论背景第78-79页
  三、 文明转型:作为法律理性化(研究)的“方法背景”第79-83页
   (一) 文明转型之“现实的历史必然性”第79-81页
   (二) 文明转型:法律理性化的方法背景第81-83页
 第三节 农耕文明法律之历史特征第83-96页
  一、 法律规则在来源上强调权威和服从第84-86页
   (一) 事实性渊源:农耕背景下的交往习惯第84页
   (二) 规范性渊源:实证性的具体强令第84-85页
   (三) 超越性渊源:神圣的王权第85-86页
  二、 整个法律制度体系由“身份性”来统领第86-89页
   (一) 基于身份关系的社会秩序认同第86-87页
   (二) 源自等级关系的行为选择和专制秩序第87-88页
   (三) 由身份所主导的权利义务关系第88-89页
  三、 规则的具体设计和运用缺乏全面衡量和长远斟酌第89-91页
   (一) 权利义务配置之片面和短视第89-90页
   (二) 责任认定和处理之盲目第90-91页
  四、 农耕文明法律:理性化的行为规范之自然积累第91-96页
   (一) 农耕文明之“单一性”与行为规范之自然积累第91-93页
   (二) 农耕文明法律之压制性和封闭性第93-94页
   (三) 农耕文明法律自身处于动态发展之中第94-96页
 第四节 社会的复杂化与法律的理性化趋势第96-112页
  一、 交往之扩大第96-99页
   (一) 商贸发展第97-98页
   (二) 国家统一第98-99页
   (三) 战争征服第99页
  二、 理性之启蒙第99-101页
   (一) 文艺复兴第99-100页
   (二) 宗教改革第100-101页
  三、 合作之拓展第101-103页
   (一) 对抗中的合作:传统与革命之对立与妥协第101-102页
   (二) 多元化的合力:平民、王权及教会的多重较量第102页
   (三) “城市”的推动:以自主自治之民权对抗世俗强力第102-103页
  四、 “社会的复杂化”之于法律的理性化趋势第103-112页
   (一) 法律由“习惯”到“成文”第103-105页
   (二) 法律趋于统一化第105-106页
   (三) 法律摆脱宗教等神秘权威的束缚第106-107页
   (四) 法律反对世俗权威的压制第107-108页
   (五) 法律趋于理智化第108-110页
   (六) 小结: 商贸精神——法律理性化的催化剂第110-112页
第三章 法律的理性设计与自我完善第112-167页
 第一节 法律的理性设计之内在依据第113-127页
  一、 行为应当符合普遍法则第113-116页
   (一) 人类可以形成关于行为规范性的普遍认同第113-114页
   (二) 理性确立了法律规则的来源和效力第114-115页
   (三) 法律背景下的人处于理性的自由状态第115-116页
  二、 应当对公共生活进行合理组织第116-120页
   (一) 服从共同秩序第117页
   (二) 坚守理性本能第117-118页
   (三) 保持意志自由第118-120页
  三、 法律理念:关于“行为规范性”的理性认识之结晶第120-127页
   (一) 总体上的主动认同和信任:规则之于行为预期——保证确定性第121-122页
   (二) 具体的认知:权利(力)行使——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第122-123页
   (三) 法治意识:法的统治——对应“人的统治”和“精神王国”第123-124页
   (四) 契约意识:法律的权威——法律不屈从于其他权威第124-127页
 第二节 商工文明法律的理性设计第127-142页
  一、 法律的理性设计之基本要件第127-131页
   (一) 理性设计之逻辑与历史要件第127-128页
   (二) 理性设计的主体要件第128-130页
   (三) 理性设计的体制要件:以“议会立法”为核心的民主宪政机制第130-131页
  二、 法律制度——“法的统治”之技术构造第131-135页
   (一) 法律的理性体系第131-132页
   (二) 法律的理性规则第132-133页
   (三) 法律的理性程序第133-134页
   (四) 法律的理性方法第134-135页
   (五) 法律的理性“外衣”第135页
  三、 法律的理性设计之制度实现第135-142页
   (一) 政治共同体的理性构架——宪法第135-136页
   (二) 公力惩罚的理性规则——刑法第136-139页
   (三) 市民交往及商事交易的理性法则——民法、商法第139-142页
 第三节 法律的理性设计之缺陷第142-154页
  一、 法律理性化之“力”第142-145页
   (一) 静力学视角之法律理性化:力量平衡之设计第142-143页
   (二) 动力学视角之法律理性化:法律的动态发展第143-145页
  二、 理性设计与法律的保守趋向——走向理性的对立面第145-149页
   (一) 宏观上看,法律制度容易走向滞后和僵化,成为改革之阻力第146-147页
   (二) 微观上看,法律规范与社会现实需要之间容易存在错位第147页
   (三) 在理念上,法律制度容易陷入“完美设计”的陷阱第147-148页
   (四) 在实践上,法律的形式性容易被过度强化第148-149页
  三、 法律理性化视角下的“习惯”或“传统”第149-154页
   (一) “传统”之远去第150-151页
   (二) 习惯法之理性内涵第151-152页
   (三) 动态视野下的法律理性化第152-154页
 第四节 理性的限制与法律的自我完善第154-167页
  一、 基本背景:宪政民主体系的完善第154-155页
   (一) 法律同社会之间的现实性矛盾第154-155页
   (二) 民主运动的更新第155页
  二、 法律的“社会化趋势”第155-158页
   (一) 利益之普遍维护第156页
   (二) 限制“权利”和“自由”之滥用第156-158页
   (三) 公权力扩张得到适度容忍第158页
  三、 理性的限制与“良知”的引导第158-163页
   (一) 商工文明法律对理性的限制第159-160页
   (二) “良知”对法律的天然引导第160页
   (三) 理性化的法律应当是“智慧”和“爱”的统一体第160-161页
   (四) 附论:法律理性化之限度第161-163页
  四、 余论:文明转型(及法律理性化)地域差异的“中国视角”第163-167页
   (一) 地域差异之本质:文明转型之“时空差异”第163-164页
   (二) 中国文明转型是否有所谓“特殊性”第164-165页
   (三) 如何看地“传统”和“复兴”第165-167页
结论第167-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75页
后记第175-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转型期农村纠纷处理机制研究--鲁东L市的实践解读
下一篇:转型时期中国法治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