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论 | 第11-16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学界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难点与创新 | 第15-16页 |
第一章 转型期农村纠纷以及处理机制概述 | 第16-38页 |
第一节 转型期农村纠纷的现状 | 第16-22页 |
一、经济转型——市场化的冲击 | 第17-18页 |
二、政治转型——民主政治的发展 | 第18-20页 |
三、文化转型——多元文化共存 | 第20-21页 |
四、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节 转型期农村纠纷的类型以及特点 | 第22-29页 |
一、转型期农村纠纷整体特点 | 第22-24页 |
二、转型期农村纠纷主要类型 | 第24-29页 |
第三节 转型期农村纠纷处理机制的类型 | 第29-38页 |
一、传统农村社会纠纷处理机制评价 | 第29-32页 |
二、转型期农村纠纷处理机制类型 | 第32-38页 |
第二章 转型期农村纠纷处理特定类型的偏好分析 | 第38-57页 |
第一节 经济因素的考量 | 第38-43页 |
一、国家治理的角度 | 第39-41页 |
二、“理性经济人”的角度 | 第41-42页 |
三、结果公平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与纠纷处理的选择 | 第42-43页 |
第二节 社会关系选择的偏好 | 第43-48页 |
一、社会关系与纠纷处理概述 | 第43-44页 |
二、传统农村社会关系 | 第44-45页 |
三、转型期农村社会关系与纠纷选择 | 第45-47页 |
四、对手的强势程度与纠纷解决 | 第47-48页 |
第三节 行为惯性的偏好选择 | 第48-50页 |
一、行为惯性概述 | 第48-49页 |
二、行为惯性与纠纷解决 | 第49-50页 |
第四节 各种选择偏好之间的悖论 | 第50-57页 |
一、“厌讼”与“健讼” | 第50-52页 |
二、上诉与上访 | 第52-55页 |
三、多解的正义 | 第55-57页 |
第三章 多元纠纷处理机制的法理依据和价值取向 | 第57-75页 |
第一节 纠纷处理与权利救济 | 第57-63页 |
一、权利救济及其方式 | 第57-60页 |
二、纠纷解决与权利救济 | 第60-61页 |
三、多元纠纷模式的建立与权利救济 | 第61-63页 |
第二节 转型期农村纠纷处理机制的价值取向 | 第63-75页 |
一、以人为本 | 第64-66页 |
二、公平和正义 | 第66-69页 |
三、秩序 | 第69-72页 |
四、效率 | 第72-75页 |
第四章 能动司法和大调解—转型期农村纠纷的探索路径 | 第75-97页 |
第一节 大调解 | 第75-82页 |
一、大调解的概念以及内涵 | 第75-78页 |
二、司法策略出台的背景 | 第78-82页 |
第二节 能动司法 | 第82-91页 |
一、能动司法的概念与内涵 | 第83-84页 |
二、我国能动司法的历史沿革 | 第84-85页 |
三、能动司法的必要性分析 | 第85-89页 |
四、如何实现能动司法 | 第89-91页 |
第三节 大调解和能动司法在农村的困境 | 第91-97页 |
一、大调解中的各解纷机制界限不明显 | 第91页 |
二、能动司法对农村基层法官的素质要求 | 第91-92页 |
三、大调解中依法调解?还是法律规避? | 第92-94页 |
四、社会稳定—能动司法和大调解的背后 | 第94-97页 |
第五章 农村多元纠纷处理机制的重构 | 第97-119页 |
第一节 农村纠纷处理机制的法治化内涵 | 第98-102页 |
一、行政机关的法治化运作是预防乃至解决农村纠纷的一个重要因素 | 第99-100页 |
二、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互动与整合是农村多元纠纷处理机制的特色 | 第100-102页 |
第二节 农村多元纠纷处理法治化的基础条件 | 第102-108页 |
一、市场经济 | 第102-104页 |
二、民主政治 | 第104-106页 |
三、公民社会 | 第106-108页 |
第三节 农村多元纠纷处理机制的良性架构 | 第108-114页 |
一、培育民间纠纷解决机构,发挥公民和社会自治功能 | 第108-109页 |
二、提升村委会在人民调解体系中的作用 | 第109-110页 |
三、提高行政方式解决纠纷能力 | 第110-111页 |
四、对司法解纷方式的重新地位 | 第111-112页 |
五、完善不同类型纠纷处理机制之间的衔接 | 第112-114页 |
第四节 多元纠纷处理机制的保障体系 | 第114-119页 |
一、加大对农村调解人员的队伍建设 | 第114-115页 |
二、加强对各个纠纷解决机制的外部监督和问责机制 | 第115页 |
三、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对纠纷解决的作用 | 第115-116页 |
四、建立纠纷反应反馈机制 | 第116-117页 |
五、小结 | 第117-119页 |
结语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9页 |
后记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