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第10-11页 |
·论文选题的理由 | 第10页 |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论文的创新 | 第14页 |
·论文的不足 | 第14-15页 |
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30页 |
·非营利组织的内涵 | 第15-16页 |
·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 第16-20页 |
·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 第20-22页 |
·非营利性 | 第20页 |
·非政府性 | 第20-21页 |
·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 | 第21-22页 |
·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的概念及特征 | 第22-24页 |
·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的概念 | 第22-23页 |
·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的特征 | 第23-24页 |
·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理论 | 第24-30页 |
·公民社会及有限政府理论 | 第24-26页 |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6-27页 |
·三元结构理论 | 第27页 |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7-28页 |
·非营利组织制度理论 | 第28-30页 |
第3章 我国非营利组织承担公共责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30-42页 |
·非营利组织承担公共责任的必要性 | 第30-36页 |
·非营利组织承担公共责任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 第30-31页 |
·非营利组织承担公共责任有利于弥补市场经济发展的缺陷 | 第31-33页 |
·非营利组织承担公共责任有利于公民社会的建立 | 第33-34页 |
·非营利组织承担公共责任有利于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 第34-36页 |
·非营利组织承担公共责任的可能性 | 第36-42页 |
·改革的机遇 | 第36-37页 |
·经济发展的机遇 | 第37-38页 |
·社会发展的机遇 | 第38-39页 |
·法制环境的机遇 | 第39页 |
·科技发展的机遇 | 第39-40页 |
·全球化的机遇 | 第40-42页 |
第4章 我国非营利组织承担公共责任的困境及成因 | 第42-51页 |
·非营利组织承担公共责任的困境 | 第42-45页 |
·责任困境 | 第42页 |
·权力困境 | 第42-43页 |
·利益困境 | 第43-44页 |
·资源困境 | 第44-45页 |
·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困境的成因 | 第45-51页 |
·完备的法律政策体系的缺失 | 第45-47页 |
·政府规制的不到位 | 第47-48页 |
·社会监督机制的乏力 | 第48-49页 |
·自律机制的不完善 | 第49-51页 |
第5章 我国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实现的对策 | 第51-64页 |
·政府视角下强化非营利组织的责任 | 第51-56页 |
·建立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 | 第51-52页 |
·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防止公益腐败 | 第52-53页 |
·改革双重管理体制,放松对非营利组织的规制 | 第53-54页 |
·营设竞争机制,提高非营利组织的服务质量 | 第54-55页 |
·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竞争合作模式,实现公共利益 | 第55-56页 |
·社会视角下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 | 第56-60页 |
·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 第56-57页 |
·培育公众的社会参与意识 | 第57-58页 |
·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 | 第58-60页 |
·非营利组织自身视角下完善其公共责任 | 第60-64页 |
·加强非营利组织内部的道德建设,重拾公信力 | 第60-61页 |
·建立非营利组织资格认证制度 | 第61-62页 |
·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自律机制 | 第62-64页 |
第6章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