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9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综述 | 第12-17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四)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一、 公共危机管理及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 | 第19-26页 |
(一) 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理论概述 | 第20-22页 |
1. 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的概念界定 | 第20页 |
2. 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的主要形式 | 第20-22页 |
(二) 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实现的逻辑起点 | 第22-24页 |
1. 区域公共产品出现为区域合作的实现奠定基础 | 第22-23页 |
2. 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单一供给不足是寻求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的动 | 第23页 |
3. 区域性公共空间的形成使联合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成为可能 | 第23页 |
4. 区域公共产品的合理流动使得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变成现实 | 第23-24页 |
(三) 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1. 经济学中的资源禀赋理论 | 第24页 |
2. 博弈论理论 | 第24-25页 |
3. 协同学理论 | 第25-26页 |
二、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 第26-36页 |
(一)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现状分析 | 第26-29页 |
1. 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区域合作重要性认识进一步加深 | 第26-27页 |
2. 公共危机管理局部区域合作体系初步形成 | 第27-28页 |
3. 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领域逐步扩展 | 第28-29页 |
4. 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程度逐步深入 | 第29页 |
(二)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6页 |
1. 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相关法律、制度欠缺 | 第29-30页 |
2. 公共危机管理的区域合作领域偏少 | 第30-31页 |
3. 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动力不足 | 第31-32页 |
4. 公共危机管理区域资源整合程度不高 | 第32页 |
5. 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监督机制薄弱 | 第32-33页 |
6. 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参与主体较少 | 第33页 |
7. 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沟通不畅 | 第33-36页 |
三、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41页 |
(一) 行政区划体制对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的制约 | 第36-37页 |
1. 行政区划体制影响区域间的沟通合作 | 第36页 |
2. 行政区划体制影响区域合作的效率 | 第36-37页 |
(二) 传统公共危机管理观念束缚 | 第37-38页 |
1. 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仅限于政府之间的合作 | 第37页 |
2. 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合作的范围仅限于救援物资捐赠 | 第37页 |
3. 只要能有效处置公共危机事件再大成本都不追究 | 第37-38页 |
4. 为了发展经济不愿与危机发生频繁地进行合作 | 第38页 |
(三) 应对公共危机各区域利益博弈的失衡 | 第38-39页 |
(四) 由于危机管理资源稀缺性,容易引发区域政府间竞争 | 第39页 |
(五) 缺乏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 | 第39-41页 |
四、 典型案例分析—基于康菲石油公司漏油事故中区域合作的经验与启示 | 第41-45页 |
(一) 康菲石油公司漏油事故描述 | 第41页 |
(二) 康菲石油公司漏油事故处理方式分析 | 第41-43页 |
(三) 处置康菲石油公司漏油事故的经验及启示 | 第43-45页 |
五、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的改进与完善 | 第45-51页 |
(一) 完善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45-46页 |
(二) 扩展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的领域和深度 | 第46页 |
(三) 增加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的激励因素 | 第46-47页 |
(四) 提高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资源整合程度 | 第47-48页 |
(五) 增强对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的监督 | 第48-49页 |
(六) 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参与主体多元化 | 第49页 |
(七) 加强公共危机管理区域合作主体间的沟通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注释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