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一、 金融与科技型产业发展 | 第13-14页 |
二、 金融业与高技术产业的相关关系 | 第14页 |
三、 关于科技金融工具的政策价值 | 第14-15页 |
四、 关于科技金融结合效益的评价 | 第15页 |
五、 关于科技金融融资效率的评估 | 第15页 |
六、 政府财政支持科技金融的方式 | 第15-17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二、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科技金融支持种子期企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8-32页 |
第一节 科技金融 | 第18-20页 |
一、 科技金融概念 | 第18页 |
二、 科技金融体系 | 第18-20页 |
第二节 种子期企业的融资特点 | 第20-24页 |
一、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 | 第20-22页 |
二、 种子期企业的界定 | 第22-23页 |
三、 种子期企业的融资特点 | 第23-24页 |
第三节 种子期企业的融资困境 | 第24-27页 |
一、 中小企业融资的市场失灵 | 第24-26页 |
二、 融资顺序假设理论 | 第26-27页 |
三、 融资周期理论 | 第27页 |
第四节 信贷风险分担机制 | 第27-32页 |
一、 风险弱化 | 第27-28页 |
二、 风险分拆 | 第28页 |
三、 风险捆绑 | 第28页 |
四、 风险分散 | 第28-29页 |
五、 风险转移 | 第29页 |
六、 机制设计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张江园区种子期企业的科技金融供需分析 | 第32-48页 |
第一节 张江园区科技金融供给体系 | 第32-38页 |
一、 政策性无偿资助 | 第32-33页 |
二、 债权融资支持 | 第33-37页 |
三、 股权融资支持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张江园区种子期企业概况 | 第38-39页 |
一、 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小 | 第38页 |
二、 企业的行业分布相对集中 | 第38-39页 |
三、 多数企业处于技术攻关阶段 | 第39页 |
第三节 张江园区种子期企业融资需求分析 | 第39-42页 |
一、 资金需求的紧迫性 | 第39-40页 |
二、 资金需求期限及额度 | 第40页 |
三、 融资目的 | 第40-41页 |
四、 期望的融资方式 | 第41-42页 |
第四节 张江园区种子期企业融资供给分析 | 第42-43页 |
一、 资金来源 | 第42-43页 |
二、 融资方式 | 第43页 |
第五节 张江园区种子期企业融资供给存在的问题 | 第43-48页 |
一、 融资供求矛盾的需求方原因分析 | 第43-45页 |
二、 种子期企业融资供给存在的问题 | 第45-48页 |
第四章 科技金融支持种子期企业发展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48-53页 |
第一节 国外实践经验借鉴 | 第48-51页 |
一、 以色列成功经验:政府引导基金+技术孵化器 | 第48-49页 |
二、 美国金融主体创新经验:硅谷银行的实践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国内实践经验借鉴 | 第51-53页 |
一、 中关村经验:建立跨层级、跨部门创新服务平台 | 第51页 |
二、 苏州经验:联合科技支行进行金融创新 | 第51-52页 |
三、 杭州经验:信贷风险分担金融创新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完善科技金融支持种子期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53-57页 |
第一节 总体思路 | 第53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53-57页 |
一、 完善现有信贷风险的分担模式 | 第53-54页 |
二、 开发财政支持的科技信贷险种 | 第54页 |
三、 推行银投证联动的融资模式 | 第54页 |
四、 建立并完善种子期企业的信用体系 | 第54-55页 |
五、 加大对种子期企业的无偿资助力度 | 第55页 |
六、 创新种子期企业的债权融资机制 | 第55-56页 |
七、 采用多种机制吸引更多风险资本投资种子期企业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