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遥感卫星隔振与姿态控制一体化设计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关于振动抑制的研究 | 第10-13页 |
| ·振动抑制措施的分类 | 第10页 |
| ·扰振对高性能航天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 第10-13页 |
| ·关于一体化建模与分析的研究 | 第13-14页 |
| ·关于柔性航天器姿态控制的研究 | 第14-16页 |
| ·关于柔性附件振动抑制的研究 | 第14-15页 |
| ·关于异位控制的研究 | 第15-16页 |
| ·关于结构-控制一体化设计的研究 | 第16-17页 |
| ·存在的问题与本文的工作 | 第17-19页 |
| 第2章 结构-控制-光学一体化建模与分析 | 第19-46页 |
| ·引言 | 第19页 |
| ·飞轮扰振模型 | 第19-26页 |
| ·飞轮扰振特性分析 | 第19-23页 |
| ·飞轮扰振模型参数试验标定 | 第23-26页 |
| ·结构动力学模型 | 第26-37页 |
| ·结构动力学基本方程 | 第26-28页 |
| ·通过隔振装置连接的子结构模态综合 | 第28-37页 |
|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 第37页 |
| ·光学系统数学模型 | 第37-43页 |
| ·空间相机成像原理 | 第37-38页 |
| ·光学灵敏度 | 第38-40页 |
| ·光学相机性能指标 | 第40-43页 |
| ·一体化建模与分析 | 第43-44页 |
| ·状态空间形式的闭环分析模型 | 第43-44页 |
| ·模型适用性讨论 | 第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3章 飞轮隔振与姿态控制一体化设计 | 第46-82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飞轮隔振的数学模型 | 第46-58页 |
| ·飞轮隔振装置的对称性与刚度中心 | 第46-48页 |
| ·飞轮-隔振装置运动方程 | 第48-53页 |
| ·飞轮隔振装置的六自由度扰振载荷传递特性 | 第53-58页 |
| ·飞轮的进动与章动 | 第58-70页 |
| ·飞轮的进动与章动现象 | 第58-65页 |
| ·基础运动时飞轮的进动规律 | 第65-70页 |
| ·考虑进动影响的飞轮隔振参数设计 | 第70-74页 |
| ·图解法 | 第70-73页 |
| ·基于 KKT 条件的最优设计点表达式 | 第73-74页 |
| ·考虑飞轮结构柔性时隔振装置的频率设计 | 第74-76页 |
| ·飞轮隔振试验 | 第76-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4章 空间相机隔振与姿态控制一体化设计 | 第82-120页 |
| ·引言 | 第82页 |
| ·相机隔振简化模型 | 第82-84页 |
| ·相机隔振效果评价 | 第84-85页 |
| ·隔振对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85-94页 |
| ·无隔振情况 | 第85-86页 |
| ·有隔振、同位控制情况 | 第86-87页 |
| ·有隔振、异位控制情况 | 第87-94页 |
| ·控制-结构相互作用的回路相位分析 | 第94-105页 |
| ·作用力的性质 | 第95-96页 |
| ·反馈回路的相位分析 | 第96-99页 |
| ·同位、异位控制系统的控制-结构相互作用分析 | 第99-105页 |
| ·异位控制问题的解决方法 | 第105-117页 |
| ·异位控制系统的隔振装置参数选取 | 第105-109页 |
| ·针对隔振装置柔性的控制规律修改 | 第109-115页 |
| ·隔振-控制协同设计 | 第115-117页 |
| ·相机隔振试验 | 第117-1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 第5章 隔振与姿态控制综合优化设计 | 第120-140页 |
| ·引言 | 第120页 |
| ·隔振方案的选择 | 第120-126页 |
| ·两级隔振的隔振效果分析 | 第120-123页 |
| ·两级隔振形成的异位控制问题的讨论 | 第123-124页 |
| ·各种隔振方案特点的讨论 | 第124-126页 |
| ·隔振与姿态控制综合优化设计 | 第126-138页 |
| ·计算模型 | 第127-130页 |
| ·飞轮隔振参数优化 | 第130-132页 |
| ·相机隔振与姿态控制优化设计 | 第132-136页 |
| ·综合优化与讨论 | 第136-1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140-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2-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