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工程硕士培养的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我国对美国工程硕士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2. 美国工程硕士教育的概况 | 第14-22页 |
·美国工程硕士学位的历史进程 | 第14-16页 |
·美国工程硕士学位的由来 | 第14页 |
·美国工程硕士的特点 | 第14-16页 |
·美国工程硕士培养概况 | 第16-22页 |
·招生对象 | 第16-17页 |
·课程设置 | 第17页 |
·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 | 第17-21页 |
·学位论文 | 第21-22页 |
3. 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 | 第22-35页 |
·我国工程硕士学位的历史考察 | 第22-25页 |
·我国工程硕士的起源与发展 | 第22-23页 |
·我国工程硕士的特点 | 第23-25页 |
·我国工程硕士培养概况 | 第25-35页 |
·招生来源 | 第25-27页 |
·课程方面 | 第27-29页 |
·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 | 第29-30页 |
·学位论文 | 第30-35页 |
4. 中美工程硕士的比较研究与分析 | 第35-42页 |
·发展历程的比较 | 第35-38页 |
·产生原因的相同之处 | 第35-36页 |
·两国的发展历程的相似处 | 第36页 |
·发展中的不同之处 | 第36-38页 |
·两国的招生情况比较 | 第38-39页 |
·课程模式比较 | 第39-40页 |
·工程硕士课程模式非常近似于工科硕士课程模式 | 第39-40页 |
·两国的教学实践比例都不高 | 第40页 |
·论文要求比较 | 第40-42页 |
5. 思考与建议 | 第42-48页 |
·工程硕士的招生 | 第42-43页 |
·课程设置 | 第43-46页 |
·教材选择 | 第43-44页 |
·课程编排 | 第44-46页 |
·论文 | 第46-48页 |
6.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