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内生真菌分离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植物内生真菌的概念 | 第11页 |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历史及进程 | 第11-12页 |
·内生真菌的起源和演化 | 第12-13页 |
·内生真菌的分类 | 第13页 |
·植物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 | 第13-14页 |
·内生真菌的专一性 | 第14-15页 |
·植物内生真菌与宿主的关系 | 第15-16页 |
·内生真菌与宿主产生相同或相似活性成分的机制 | 第16页 |
·植物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 | 第16-19页 |
·抗肿瘤活性物质 | 第16-18页 |
·抑菌类物质 | 第18-19页 |
·杀虫类物质 | 第19页 |
·植物生长调节类物质 | 第19页 |
·其他活性物质 | 第19页 |
·植物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潜在应用价值 | 第19-21页 |
·药用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 第19-20页 |
·农业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 第20-21页 |
·其他潜在价值 | 第21页 |
·植物内生真菌与生物防治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3-31页 |
·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23-24页 |
·植物样品来源 | 第23页 |
·培养基 | 第23-24页 |
·供试病菌 | 第24页 |
·药品及试剂 | 第24页 |
·仪器 | 第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31页 |
·内生真菌的分离及纯化 | 第24-25页 |
·鱼腥草内生真菌抑菌活性的筛选 | 第25-27页 |
·目标内生真菌的鉴定 | 第27-29页 |
·28号菌株发酵液处理 | 第29-30页 |
·28号菌株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3页 |
·鱼腥草内生真菌的分离 | 第31-32页 |
·表面消毒效果的检查结果 | 第31页 |
·鱼腥草内生真菌分离结果 | 第31-32页 |
·鱼腥草内生真菌抑菌活性的筛选 | 第32-36页 |
·鱼腥草内生真菌对5种病原菌的抑菌率 | 第32-34页 |
·发酵液前处理方法的筛选 | 第34-35页 |
·内生真菌发酵萃取液抑菌活性的测定 | 第35-36页 |
·对3株目标内生真菌的鉴定 | 第36-38页 |
·形态鉴定结果 | 第36-37页 |
·ITS序列分析 | 第37-38页 |
·28号菌株发酵液处理及发酵条件研究 | 第38-43页 |
·发酵液抑菌物质的热稳定性 | 第38-39页 |
·28号菌株发酵液萃取物质的选择 | 第39页 |
·28号菌株液体培养基的选择 | 第39-40页 |
·液体培养基初始pH值的选择 | 第40-41页 |
·发酵时间的优化 | 第41-42页 |
·28号菌株发酵液的广谱抑菌 | 第42-43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3-52页 |
·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 | 第43-44页 |
·鱼腥草内生真菌的分布 | 第44-46页 |
·鱼腥草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分布 | 第44页 |
·不同材料中内生真菌的分布 | 第44-45页 |
·不同采样时间与内生真菌的关系 | 第45-46页 |
·鱼腥草内生真菌的抑菌活性 | 第46-47页 |
·内生真菌的鉴定 | 第47-49页 |
·发酵条件对28号菌株抑菌活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附录:三株内生真菌的菌落形态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