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一、绪论 | 第10-16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 社会背景: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 | 第10页 |
2. 群体特征:高校辅导员——逐渐边缘化的高校教师队伍 | 第10-11页 |
3. 技术背景:Web2.0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 | 第11页 |
(二) 研究主要内容、思路、方法和意义 | 第11-16页 |
二、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三)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三、生态取向下的虚拟实践共同体培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7-36页 |
(一) 生命周期 | 第27-29页 |
(二) 实践共同体相关支撑理论 | 第29-31页 |
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9页 |
2. 情境学习理论 | 第29-30页 |
3. 群体动力理论 | 第30页 |
4. 知识管理理论 | 第30-31页 |
(三) 虚拟实践共同体的学习观 | 第31-33页 |
(四) 虚拟实践共同体的生态分析 | 第33-36页 |
1. 生态结构 | 第33页 |
2. 生态特征 | 第33-36页 |
四、生态视角下虚拟实践共同体培育要素分析 | 第36-45页 |
(一) 社群分析 | 第36-37页 |
1. 辅导员的基本特征 | 第36页 |
2. 辅导员的工作特征和环境分析 | 第36-37页 |
3. 高校对辅导员虚拟实践共同体培育的优势分析 | 第37页 |
(二) 文化分析 | 第37页 |
(三) 实践内容分析 | 第37-38页 |
(四) 环境分析 | 第38-39页 |
1. 物理子环境——浩瀚资源集合地 | 第38页 |
2. 社会子环境——共享互动和谐体 | 第38页 |
3. 规范子环境——自律有序规范场 | 第38-39页 |
(五) 调查与分析 | 第39-44页 |
1. 基于现有的几种共同体组织方式 | 第39-43页 |
2. 访谈设计 | 第43-44页 |
(六) 生态虚拟共同体培育的核心问题 | 第44-45页 |
五、理论探讨——生态取向下辅导员虚拟实践共同体培育原则及策略 | 第45-51页 |
(一) 培育原则 | 第45-47页 |
1. 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任务设计 | 第45页 |
2. 多角度支持辅导员虚拟实践共同体全员参与 | 第45-46页 |
3. 依据生态“最适度法则”全方位支持辅导员的工作实践 | 第46页 |
4. 制定虚拟实践共同体活动标准和规范 | 第46页 |
5. 依贡献程度设立奖惩机制 | 第46-47页 |
(二) 共同体凝聚期培育策略 | 第47-48页 |
1. 成员的组织及交互关系的建立 | 第47-48页 |
2. 实践资源的汇聚 | 第48页 |
3. 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学习主题和任务的设计 | 第48页 |
(三) 共同体维系期培育策略 | 第48-49页 |
1. 创建合作、共享、有归属感的团体文化 | 第49页 |
2. 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 | 第49页 |
3. 评价方式的设计 | 第49页 |
(四) 反思共同体可能遇到的“生态失衡”问题 | 第49-51页 |
六、实践探索——生态取向下高校辅导员虚拟实践共同体培育实例 | 第51-58页 |
(一) 系统概况 | 第51页 |
1. NetBox介绍 | 第51页 |
2. 系统特征 | 第51页 |
(二) 构建思路 | 第51-53页 |
1. 共同体培育平台地图 | 第51-52页 |
2. 共同体成员学习方式模拟 | 第52-53页 |
(三) 功能介绍 | 第53-58页 |
1. 丰富的交互方式 | 第53-54页 |
2. 为个体提供成长空间和展示平台 | 第54页 |
3. 为各凝聚子群提供合作、互动空间 | 第54-55页 |
4. 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流动方式 | 第55-56页 |
5. 引入评价机制 | 第56-58页 |
七、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一) 研究小结 | 第58-59页 |
(二) 研究的不足及后续工作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