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生态取向下高校辅导员虚拟实践共同体培育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一、绪论第10-16页
 (一)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 社会背景: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第10页
  2. 群体特征:高校辅导员——逐渐边缘化的高校教师队伍第10-11页
  3. 技术背景:Web2.0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第11页
 (二) 研究主要内容、思路、方法和意义第11-16页
二、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第16-27页
 (一) 相关概念界定第16-18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18-22页
 (三) 国内研究现状第22-27页
三、生态取向下的虚拟实践共同体培育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7-36页
 (一) 生命周期第27-29页
 (二) 实践共同体相关支撑理论第29-31页
  1. 建构主义理论第29页
  2. 情境学习理论第29-30页
  3. 群体动力理论第30页
  4. 知识管理理论第30-31页
 (三) 虚拟实践共同体的学习观第31-33页
 (四) 虚拟实践共同体的生态分析第33-36页
  1. 生态结构第33页
  2. 生态特征第33-36页
四、生态视角下虚拟实践共同体培育要素分析第36-45页
 (一) 社群分析第36-37页
  1. 辅导员的基本特征第36页
  2. 辅导员的工作特征和环境分析第36-37页
  3. 高校对辅导员虚拟实践共同体培育的优势分析第37页
 (二) 文化分析第37页
 (三) 实践内容分析第37-38页
 (四) 环境分析第38-39页
  1. 物理子环境——浩瀚资源集合地第38页
  2. 社会子环境——共享互动和谐体第38页
  3. 规范子环境——自律有序规范场第38-39页
 (五) 调查与分析第39-44页
  1. 基于现有的几种共同体组织方式第39-43页
  2. 访谈设计第43-44页
 (六) 生态虚拟共同体培育的核心问题第44-45页
五、理论探讨——生态取向下辅导员虚拟实践共同体培育原则及策略第45-51页
 (一) 培育原则第45-47页
  1. 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任务设计第45页
  2. 多角度支持辅导员虚拟实践共同体全员参与第45-46页
  3. 依据生态“最适度法则”全方位支持辅导员的工作实践第46页
  4. 制定虚拟实践共同体活动标准和规范第46页
  5. 依贡献程度设立奖惩机制第46-47页
 (二) 共同体凝聚期培育策略第47-48页
  1. 成员的组织及交互关系的建立第47-48页
  2. 实践资源的汇聚第48页
  3. 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学习主题和任务的设计第48页
 (三) 共同体维系期培育策略第48-49页
  1. 创建合作、共享、有归属感的团体文化第49页
  2. 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第49页
  3. 评价方式的设计第49页
 (四) 反思共同体可能遇到的“生态失衡”问题第49-51页
六、实践探索——生态取向下高校辅导员虚拟实践共同体培育实例第51-58页
 (一) 系统概况第51页
  1. NetBox介绍第51页
  2. 系统特征第51页
 (二) 构建思路第51-53页
  1. 共同体培育平台地图第51-52页
  2. 共同体成员学习方式模拟第52-53页
 (三) 功能介绍第53-58页
  1. 丰富的交互方式第53-54页
  2. 为个体提供成长空间和展示平台第54页
  3. 为各凝聚子群提供合作、互动空间第54-55页
  4. 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流动方式第55-56页
  5. 引入评价机制第56-58页
七、总结与展望第58-60页
 (一) 研究小结第58-59页
 (二) 研究的不足及后续工作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2页
附录第62-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现状研究
下一篇: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