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新型民事诉讼模式改革在我国当代必要且可行 | 第9-16页 |
·我国传统民事诉讼模式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 第9-11页 |
·民事诉讼模式的历史与现状考察 | 第9-10页 |
·传统民事诉讼模式的优势与特色 | 第10页 |
·传统民事诉讼模式的弊端与不足 | 第10-11页 |
·我国建构和谐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可行性考察 | 第11-15页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旋律 | 第11-12页 |
·建构和谐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传统文化解析 | 第12页 |
·建构和谐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社会现实解析 | 第12-15页 |
小结: 建构一种中国特色的民事诉讼模式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西方国家协动主义诉讼模式的借鉴与启示 | 第16-26页 |
·西方国家协动主义兴起的背景考察 | 第16页 |
·西方国家协动主义诉讼模式的变革动态 | 第16-19页 |
·协动主义的兴起 | 第16-17页 |
·协动主义理念深入立法 | 第17-19页 |
·协动主义理念及主要特征分析 | 第19-21页 |
·协动主义诉讼理念 | 第19页 |
·协动主义主要特征分析 | 第19-21页 |
·合作正义:协动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核心理念 | 第21-25页 |
·合作理念的内涵及拓展 | 第21-22页 |
·合作本身就是正义的 | 第22-24页 |
·合作是实现实质正义的途径 | 第24-25页 |
小结: 协动主义以合作为核心理念,必将成为民事诉讼发展趋势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和谐主义与当事人主义、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比较 | 第26-33页 |
·关于诉讼理念的比较考察 | 第26-29页 |
·当事人权利的尊重与承认度的比较 | 第26-27页 |
·法院审判权动与静的比较 | 第27-28页 |
·诉讼目的之辩:私权保护或秩序的维持 | 第28-29页 |
·正当性来源比较: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 | 第29页 |
·关于具体操作制度的比较考察 | 第29-32页 |
·案件受理范围的比较 | 第29-30页 |
·案件事实、证据查明和认定的比较 | 第30页 |
·庭审对抗性与合作性的比较 | 第30-31页 |
·判决效力范围的比较 | 第31-32页 |
小结: 诉权与审判权的合理配置,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辩证对待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和谐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程序性法理分析 | 第33-40页 |
·和谐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程序主体角色定位分析 | 第33-35页 |
·法官、双方当事人皆是实质平等的程序主体 | 第33-34页 |
·程序主体的互动合作是和谐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核心 | 第34-35页 |
·程序主体协同互动是合作正义的源泉 | 第35-36页 |
·程序的对话机制是程序主体协同合作的基础和保障 | 第35-36页 |
·现代司法正当性理念的嬗变是程序主体合作的根源 | 第36页 |
·和谐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程序功能解读 | 第36-37页 |
·诉讼程序的一般功能 | 第36-37页 |
·和谐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独特程序功能 | 第37页 |
·和谐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程序价值取向分析 | 第37-39页 |
·平等参与 | 第38页 |
·实质公正 | 第38页 |
·提高效率 | 第38-39页 |
·降低成本 | 第39页 |
小结: 和谐主义民事诉讼模式是协动主义诉讼理念的“中国版”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和谐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程序建构 | 第40-51页 |
·和谐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基本原则 | 第40-42页 |
·处分权原则 | 第40-41页 |
·约束性辩论原则 | 第41页 |
·补偿与补充原则 | 第41-42页 |
·程序控制原则 | 第42页 |
·建构独立的、多功能的民事诉讼审前程序 | 第42-44页 |
·诉答程序的改造 | 第43页 |
·证据开示程序完善 | 第43-44页 |
·审前会议的功能与召开条件 | 第44页 |
·助理法官制度建设 | 第44页 |
·增设调和一体化的合意解纷机制 | 第44-48页 |
·法院调解与当事人和解制度的有机整合 | 第44-46页 |
·新型法院“调和一体化”机制的构想 | 第46-48页 |
·我国建构和谐主义民事诉讼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 第48-50页 |
·与我国优良诉讼传统的继承与融合 | 第48页 |
·与我国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相配套 | 第48-50页 |
·注重现代诉讼观念意识的培养 | 第50页 |
小结: 在和谐主义诉讼理念指导下建构民事诉讼的程序系统 | 第50-51页 |
结束语:和谐主义民事诉讼是通过“不和谐”的诉讼过程实现和谐的诉讼结果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