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0-14页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 第12-13页 |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3页 |
(四)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概述 | 第14-23页 |
(一)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一般概念 | 第14-15页 |
1、志愿者、志愿服务、志愿精神 | 第14-15页 |
2、青年志愿者与大学生志愿者、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志愿服务 | 第15页 |
(二)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特征和功能 | 第15-19页 |
1、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特征 | 第16-17页 |
2、大学生志愿服务对象和主要项目 | 第17-18页 |
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功能 | 第18-19页 |
(三)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 第19-23页 |
1、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兴起与原因 | 第19-21页 |
2、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阶段 | 第21-23页 |
二、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3-33页 |
(一)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23-25页 |
1、舆论宣传 | 第23页 |
2、人员招募 | 第23页 |
3、培训指导 | 第23-24页 |
4、项目运作 | 第24页 |
5、激励管理 | 第24页 |
6、考核评价 | 第24页 |
7、服务保障 | 第24-25页 |
(二) 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5-30页 |
1、舆论宣传不到位 | 第25-27页 |
2、人员招募不规范 | 第27页 |
3、培训指导不到位 | 第27-28页 |
4、项目运作不科学 | 第28-29页 |
5、激励管理不合理 | 第29页 |
6、评价考核不完善 | 第29-30页 |
7、服务保障不健全 | 第30页 |
(三) 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30-33页 |
1、资金筹措较为困难 | 第31页 |
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 第31页 |
3、志愿者认知和行为存在差距 | 第31-33页 |
三、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研究 | 第33-41页 |
(一)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发展历程 | 第33-35页 |
1、启动阶段(1994年—1996年) | 第33页 |
2、探索阶段(1997年—1999年) | 第33-34页 |
3、稳定阶段(2000年—2005年) | 第34页 |
4、深入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 第34-35页 |
(二)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模式解读 | 第35-37页 |
1、建章立制、强化管理,构建志愿者服务组织机构 | 第35-36页 |
2、培养骨干、组建队伍,构建多级志愿者服务网络 | 第36页 |
3、创新方式、分类指导,实现服务培训专业化、正规化 | 第36页 |
4、紧密结合、注重实效,凸显服务项目的特色化、实效化 | 第36页 |
5、常抓常新、树立品牌,打造一批有着广泛社会影响的服务项目 | 第36-37页 |
6、注重宣传、典型示范,提高服务活动的影响力、感染力 | 第37页 |
7、量化考核、评比表彰,健全志愿服务评价、激励机制 | 第37页 |
(三) 品牌实例——以《关爱留守少年儿童行动》工作项目为例 | 第37-41页 |
1、学校关爱留守少年儿童行动的工作目标与思路 | 第38页 |
2、学校关爱留守少年儿童行动实施方法与过程 | 第38-41页 |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建设路径探析 | 第41-52页 |
(一)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的建设理念 | 第41-42页 |
1、注重志愿者组织机构和服务队伍的规范化、科学化 | 第41页 |
2、注重志愿服务理念的普及化、广泛化 | 第41页 |
3、注重志愿服务项目的品牌化、特色化 | 第41-42页 |
4、注重志愿服务工作的传承化、时代化 | 第42页 |
5、注重志愿服务工作的规模化、事业化 | 第42页 |
(二)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的建设路径 | 第42-52页 |
1、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 第42-43页 |
2、建立规范的招募办法,稳定志愿服务队伍 | 第43-44页 |
3、建立多维的培训机制,提升志愿服务质量 | 第44-45页 |
4、探索有效的激励手段,增强志愿服务动力 | 第45-47页 |
5、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保持志愿服务热情 | 第47-48页 |
6、建立良好的保障制度,推动志愿服务发展 | 第48-50页 |
7、实施创新的组织机制,打造志愿服务精品 | 第50-52页 |
结束语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