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 第11-12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页 |
四、主要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就业公平的内涵 | 第13-19页 |
一、公平与就业公平的内涵 | 第13-16页 |
(一) 公平的内涵 | 第13-15页 |
(二) 就业公平的内涵及其特征 | 第15-16页 |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公平的意义 | 第16-19页 |
(一) 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和人力资源市场健康发展 | 第16-17页 |
(二) 有利于防止人事腐败,改善党群关系 | 第17-18页 |
(三) 有利于培养公平正义观念,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 第18页 |
(四)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公平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 第19-31页 |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9-21页 |
(一) 机会不公平 | 第19-20页 |
(二) 规则不公平 | 第20页 |
(三) 分配不公平 | 第20-21页 |
二、人事体制改革滞后影响大学生就业公平 | 第21-24页 |
(一) 社会分层固化导致社会流动迟滞 | 第21-23页 |
(二) 国有单位选人用人机制僵化落后 | 第23页 |
(三) 地方保护主义壁垒 | 第23-24页 |
三、就业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执行难 | 第24-25页 |
(一) 相关规定的法律效力较低 | 第24-25页 |
(二) 缺乏明确的违反就业公平的责任认定机制 | 第25页 |
(三) 执法困难 | 第25页 |
四、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对就业公平存在消极影响 | 第25-28页 |
(一) 就业准入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 | 第25-26页 |
(二) 招考录用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 | 第26-27页 |
(三) 社会保障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 | 第27-28页 |
五、社会排斥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公平 | 第28-31页 |
(一) 个体特征排斥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公平 | 第28-29页 |
(二) 资历排斥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公平 | 第29页 |
(三) 工作经验排斥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公平 | 第29-30页 |
(四) 社会资本排斥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公平 | 第30-31页 |
第四章 促进大学生就业公平的对策与路径 | 第31-39页 |
一、广泛、深入地传播公平理念 | 第31页 |
二、加快人事体制改革进程 | 第31-32页 |
(一) 缩小社会差距,加速社会流动 | 第31-32页 |
(二) 加快国有企事业单位选用人制度改革 | 第32页 |
三、健全促进大学生就业公平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 第32-34页 |
(一) 出台保障就业公平的专门法律法规 | 第32-33页 |
(二) 建立维护就业公平的专门执法机构 | 第33页 |
(三) 加大对就业不公平行为的监管和惩罚力度 | 第33页 |
(四) 加强普法教育 | 第33-34页 |
四、消除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消极影响 | 第34-35页 |
(一) 建立统一完善的就业市场 | 第34页 |
(二) 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补偿资助政策 | 第34-35页 |
(三) 把保障大学生就业权摆在社会保障优先位置 | 第35页 |
五、建立大学生就业的反排斥体系 | 第35-39页 |
(一) 努力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 第36页 |
(二) 强化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感 | 第36-37页 |
(三)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要合理衔接 | 第37-38页 |
(四) 合理开发利用社会资本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