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一、自主学习的社会意义 | 第12-13页 |
二、自主学习是学校教育的必然需求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第四节 关键词界定 | 第15-17页 |
第五节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27页 |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和特点 | 第18-20页 |
二、自主学习者的特点 | 第20-21页 |
三、对自主学习定义的简要概述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一、总体介绍 | 第22-23页 |
二、英语自主学习理论研究 | 第23-24页 |
三、以实例、实证为基础进行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研究 | 第24-27页 |
第三章 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影响因素 | 第27-37页 |
第一节 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一、基于人本主义的自主学习 | 第27-28页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8-29页 |
三、基于认知主义的自主学习 | 第29-30页 |
四、语言学基础 | 第30页 |
第二节 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 | 第30-37页 |
一、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态度 | 第31页 |
二、学习者动机 | 第31-32页 |
三、学习者的元认知知识 | 第32-33页 |
四、学习者情感因素的个体差异 | 第33-34页 |
五、学习策略 | 第34-35页 |
六、自我评估 | 第35-37页 |
第四章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调查 | 第37-41页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第37-41页 |
一、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 第37页 |
二、调查对象 | 第37-38页 |
三、调查实施 | 第3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五、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第39-41页 |
(一) 计算的分值 | 第39-40页 |
(二) 结果的数据分析 | 第40-41页 |
第五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41-54页 |
第一节 自主和动机 | 第41-43页 |
一、自主和动机的关系 | 第41-42页 |
二、关于动机的对应分析 | 第42-43页 |
第二节 自主和课堂输入 | 第43-44页 |
一、自主和课堂输入的关系 | 第43页 |
二、B部分的频数和百分比 | 第43页 |
三、课堂输入的相应分析 | 第43-44页 |
第三节 自主和态度 | 第44-46页 |
一、自主和态度的关系 | 第44-45页 |
二、C部分选项的频数和百分比 | 第45页 |
三、关于态度的相应分析 | 第45-46页 |
第四节 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选择 | 第46-48页 |
一、学习材料的作用 | 第46-47页 |
二、D部分的频数和百分比 | 第47页 |
三、D部分的相应分析 | 第47-48页 |
第五节 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 | 第48-49页 |
一、学习目标和计划 | 第48页 |
二、E部分的相应分析 | 第48-49页 |
第六节 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评估 | 第49-51页 |
一、自我评估的重要性 | 第49-50页 |
二、关于F部分的对应分析 | 第50-51页 |
第七节 学习环境的选择 | 第51-52页 |
一、学习环境的描述 | 第51页 |
二、G部分的相应分析 | 第51-52页 |
第八节 学习策略的运用 | 第52-54页 |
一、提供策略培训的必要性 | 第52页 |
二、H部分的相应分析 | 第52-54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54-58页 |
第一节 调查结果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 第55-57页 |
一、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识 | 第55页 |
二、确定实际的有意义的目标 | 第55-56页 |
三、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策略培训 | 第56页 |
四、鼓励学习者管理和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 | 第56-57页 |
第三节 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7-58页 |
附录一 | 第58-60页 |
附录二 | 第60-62页 |
附录三 | 第62-67页 |
附录四 | 第67-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