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2页 |
目录 | 第2-8页 |
前言 | 第8-1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3-27页 |
一、 菌株与质粒 | 第13页 |
二、 培养基 | 第13-14页 |
1. LB培养基 | 第13页 |
2. 玉米粉培养基 | 第13-14页 |
3. 糖蜜培养基 | 第14页 |
三、 试剂 | 第14-16页 |
四、 仪器设备 | 第16页 |
五、 重组菌株的构建 | 第16-20页 |
1. GGPS基因的PCR扩增 | 第16-17页 |
2. 制备大肠杆菌DH10B感受态细胞 | 第17页 |
3. 质粒转化 | 第17-18页 |
4. 抽提质粒 | 第18-19页 |
5.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19-20页 |
六、 重组菌株显色最佳条件及与对照菌株的对比 | 第20-21页 |
1. 重组菌株的平板培养 | 第20页 |
2. 重组菌株的液体培养 | 第20-21页 |
3. 与对照菌株的对比 | 第21页 |
七、 产类胡萝卜素黄色菌株的筛选 | 第21-22页 |
八、 重组菌株类胡萝卜素的抽提 | 第22-23页 |
1. 研磨破壁萃取法 | 第22页 |
2. 盐酸破壁溶剂萃取法 | 第22页 |
3. 类胡萝卜素含量的计算 | 第22-23页 |
九、 重组菌株产类胡萝卜素的最佳条件 | 第23-25页 |
1. LB培养基培养重组菌株 | 第23页 |
2. 重组菌、对照菌和原始菌在LB培养基中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3页 |
3. 玉米粉培养基培养重组菌株 | 第23-24页 |
4. 糖蜜培养基培养重组菌株 | 第24页 |
5. 重组菌株在糖蜜培养基中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4页 |
6. 通气量对重组菌株色的影响 | 第24-25页 |
十、 小型发酵罐培养重组菌株 | 第25-26页 |
1. 1 L发酵罐培养条件优化及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5页 |
2. 3L发酵罐培养条件优化及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5-26页 |
十一、薄板层析 | 第26-27页 |
1. 展层剂的选择 | 第26页 |
2. 薄板层析 | 第26-27页 |
结果 | 第27-46页 |
一、 重组菌株的获得 | 第27-29页 |
1. 载体质粒的选取 | 第27-28页 |
2. 质粒的体外重组 | 第28-29页 |
3.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9页 |
二、 重组菌株显色最佳条件及与对照菌株的对比 | 第29-32页 |
1. 平板显色的最佳条件 | 第29-30页 |
2. 重组菌株与对照菌株的对比 | 第30页 |
3. 液体培养显色的最佳条件 | 第30-32页 |
三、 产类胡萝卜素黄色菌株的筛选 | 第32-33页 |
四、 重组菌株类胡萝卜素抽提方法的优化 | 第33-34页 |
1. 研磨破壁萃取法 | 第33页 |
2. 盐酸破壁溶剂萃取法 | 第33-34页 |
五、 重组菌株产类胡萝卜素的最佳条件 | 第34-41页 |
1. LB培养基培养重组菌株 | 第34-35页 |
2. 重组菌株、原始菌株(大肠杆菌)和对照菌株的生长曲线 | 第35-37页 |
3. 玉米粉培养基的最佳培养条件 | 第37-38页 |
4. 糖蜜培养基的最佳培养条件 | 第38-40页 |
5. 糖蜜培养基培养重组菌株的生长曲线 | 第40页 |
6. 摇瓶培养的最佳通气量 | 第40-41页 |
六、 小型发酵罐试验结果 | 第41-44页 |
1. 1L发酵罐培养 | 第41-43页 |
2. 3L发酵罐培养 | 第43-44页 |
七、 薄板层析 | 第44-46页 |
1. 合适展层剂的选择 | 第44页 |
2. 薄板层析 | 第44-46页 |
讨论 | 第46-58页 |
一、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46-49页 |
二、 重组菌的构建及表达 | 第49-51页 |
1. 重组菌外源基因的表达 | 第49-50页 |
2. 重组菌质粒稳定性 | 第50-51页 |
三、 重组菌类胡萝卜素的最佳抽提方法 | 第51-52页 |
四、 重组菌最佳发酵条件 | 第52-55页 |
1. 玉米粉浓度 | 第53页 |
2. 糖蜜浓度 | 第53页 |
3. 培养温度 | 第53-54页 |
4. pH值 | 第54页 |
5. 加诱导剂IPTG前的培养时间 | 第54页 |
6. 通气量 | 第54-55页 |
7. 培养时间 | 第55页 |
五、 小型发酵罐试验 | 第55-56页 |
六、 重组菌类胡萝卜素成分分析 | 第56-57页 |
七、 结束语 | 第57-58页 |
附页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