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详细摘要 | 第7-10页 |
| ABSTRACT | 第10-17页 |
| 1 引言 | 第17-31页 |
| ·我国煤炭生产与消费特征 | 第17-18页 |
| ·国内外炼焦煤粗煤泥分选现状 | 第18-27页 |
| ·干扰床分选机 | 第19-22页 |
| ·螺旋分选机 | 第22-24页 |
| ·煤泥重介质旋流器 | 第24-25页 |
| ·水介质旋流器 | 第25-27页 |
| ·煤炭解离与分选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27-28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28-2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 2 粗煤泥的性质及浮选效果研究 | 第31-41页 |
| ·新峪选煤厂产品结构与原煤煤质 | 第31页 |
| ·煤样性质分析 | 第31-34页 |
| ·煤样成分分析 | 第31-32页 |
| ·筛分浮沉分析 | 第32-34页 |
| ·粗煤泥浮选特性研究 | 第34-40页 |
| ·-0.5mm煤泥的浮选试验 | 第34-38页 |
| ·+0.5mm煤泥浮选药剂优化试验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3 磨矿理论与磨机选择 | 第41-53页 |
| ·磨矿理论 | 第41-48页 |
| ·破碎及粉碎理论 | 第41-43页 |
| ·粗煤泥力学性质 | 第43-46页 |
| ·粗煤泥磨矿的力学过程 | 第46-48页 |
| ·磨机选择 | 第48-52页 |
| ·磨矿机结构及磨机选择 | 第48-50页 |
| ·磨矿工艺参数对磨矿效果果的影响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4 粗煤泥解离特性的微观研究 | 第53-75页 |
| ·粗煤泥的表面结构及其特性分析 | 第53-61页 |
| ·粗煤泥的微观形貌与粒度特征 | 第53-59页 |
| ·解离程度的定量评价 | 第59-61页 |
| ·解离产品的粒度特性分析 | 第61-67页 |
| ·解离产品的润湿性分析 | 第67-70页 |
| ·解离产品的表面电性分析 | 第70-72页 |
| ·解离产品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72-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5 粗煤泥解离产品的浮选效果研究 | 第75-95页 |
| ·磨矿产品单水平浮选试验 | 第75-76页 |
| ·磨矿产品多因素浮选试验 | 第76-81页 |
| ·不同磨矿产品浮选速度的实验研究 | 第81-86页 |
| ·不同磨矿产品分步释放试验分析 | 第86-89页 |
| ·磨矿工艺参数对浮选效果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89-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5页 |
| 6 粗煤泥分选尾矿解离后浮选工艺研究 | 第95-119页 |
| ·RC尾矿磨矿及浮选效果 | 第95-99页 |
| ·RC尾矿粒度组成 | 第95-96页 |
| ·磨矿时间的确定 | 第96-98页 |
| ·磨矿10min产品的浮选药剂两因素试验 | 第98-99页 |
| ·使用浮选促进剂的浮选效果 | 第99-101页 |
| ·浮选促进剂作用机理简述 | 第99页 |
| ·浮选促进剂对磨矿后浮选效果的作用 | 第99-101页 |
| ·RC尾煤协同浮选的研究 | 第101-117页 |
| ·协同浮选作用机理 | 第101-103页 |
| ·协同浮选的效果 | 第103-106页 |
| ·药剂多因素试验 | 第106-1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 7 粗煤泥分选工艺设计与效果评价 | 第119-125页 |
| ·新工艺提出 | 第119-121页 |
| ·粗煤泥磨后浮选工艺 | 第119-120页 |
| ·RC分选与RC尾煤磨矿协同浮选联合工艺 | 第120页 |
| ·工艺的选择 | 第120-121页 |
| ·工艺效果评价 | 第121-124页 |
| ·RC入料前后磨矿功耗分析 | 第121-123页 |
| ·粗煤泥磨后浮选工艺和RC分选与RC尾煤磨矿协同浮选联合工艺效益对比 | 第123-1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 8 结论 | 第125-131页 |
| ·结论 | 第125-127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27页 |
| ·展望 | 第127-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37页 |
| 致谢 | 第137-139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9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