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详细摘要 | 第7-17页 |
| 1 绪论 | 第17-3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7页 |
| ·选题意义 | 第17-18页 |
| ·冲击地压与突出机理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 ·国内外冲击地压机理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国内外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国内外冲击地压与突出耦合机理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 ·冲击地压与突出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第27页 |
| ·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思路以及创新点 | 第27-3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28页 |
| ·研究路线 | 第28-29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29-31页 |
| 2 影响冲击与突出耦合因素分析 | 第31-41页 |
| ·开采深度 | 第31-33页 |
| ·开采深度对冲击地压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开采深度对突出的影响 | 第32页 |
| ·地应力诱发冲击与突出的作用分析 | 第32-33页 |
| ·煤层厚度 | 第33-34页 |
| ·地质构造 | 第34-35页 |
| ·工作面推进速度 | 第35-36页 |
| ·护巷煤柱 | 第36-37页 |
| ·瓦斯压力 | 第37页 |
| ·煤体结构和顶底板岩层的性质 | 第37-38页 |
| ·煤体结构 | 第37-38页 |
| ·煤层顶底板岩层的性质 | 第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1页 |
| 3 冲击地压与突出耦合机理研究 | 第41-53页 |
| ·冲击地压与突出概述 | 第41页 |
| ·冲击地压与突出耦合现象及结论 | 第41-42页 |
| ·深部煤岩(瓦斯)动力灾害现象及特征 | 第41-42页 |
| ·动力灾害现象特征分析 | 第42页 |
| ·动力灾害诱发原理分析 | 第42页 |
| ·孤岛区域应力场分布规律与灾害诱发形式分析 | 第42-46页 |
| ·工作面应力场分布规律分析 | 第42页 |
| ·孤岛面灾害诱发形式分析 | 第42-46页 |
| ·孤岛面冲击与突出耦合模型及机理分析 | 第46-51页 |
| ·孤岛面冲击与突出力学模型 | 第46-48页 |
| ·冲击与突出发生条件分析 | 第48-49页 |
| ·冲击与突出耦合机理分析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4 孤岛区域煤岩冲击倾向性试验研究 | 第53-67页 |
| ·冲击倾向性原理 | 第53-55页 |
| ·煤岩的冲击倾向试验 | 第55-56页 |
| ·冲击倾向试验目的 | 第55页 |
| ·试样采集与加工 | 第55页 |
| ·试验内容及方案 | 第55页 |
| ·试验系统 | 第55-56页 |
| ·煤岩冲击倾向性确定 | 第56-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5 巷道掘进冲击与突出危险性预测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67-79页 |
| ·数值模拟的意义与FLAC软件简介 | 第67页 |
| ·数值模拟的意义 | 第67页 |
| ·FLAC软件简介 | 第67页 |
| ·矿井及戊9.10-12160孤岛区域概况 | 第67-70页 |
| ·矿井概况 | 第67-68页 |
| ·戊_(9.10)-12160孤岛区域自然条件 | 第68页 |
| ·巷道布置情况 | 第68-70页 |
| ·模型的建立和模拟内容 | 第70-72页 |
| ·数值模拟过程及结论 | 第72-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6 孤岛区域冲击与突出危险性分区预测研究 | 第79-89页 |
| ·概述 | 第79页 |
| ·直觉模糊集的关联测度预测模型 | 第79-81页 |
| ·直觉模糊集的定义 | 第79-80页 |
| ·直觉模糊集的关联测度 | 第80-81页 |
| ·熵函数预测模型 | 第81-83页 |
| ·熵函数的定义 | 第81-82页 |
| ·熵函数预测步骤 | 第82-83页 |
| ·戊_(9.10)-12160孤岛开采区域冲击与突出危险性预测 | 第83-88页 |
| ·预测区域划分 | 第83-84页 |
| ·灾害分类与指标选取 | 第84-86页 |
| ·直觉模糊集的关联测度预测 | 第86-88页 |
| ·熵函数危险性预测 | 第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7 孤岛区域冲击与突出危险的现场综合预测研究 | 第89-117页 |
| ·围岩变形和矿压观测预测 | 第89-95页 |
| ·围岩变形观测法预测 | 第89-92页 |
| ·矿压观测法预测 | 第92-95页 |
| ·电磁辐射法监测 | 第95-102页 |
| ·电磁辐射法监测原理 | 第95-97页 |
| ·监测点布置 | 第97页 |
| ·井下电磁辐射监测 | 第97-98页 |
| ·监测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98-102页 |
| ·钻屑量、瓦斯涌出初速度监测 | 第102-108页 |
| ·钻屑法监测技术原理 | 第102-105页 |
| ·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监测技术原理 | 第105-106页 |
| ·测点布置与监测方法 | 第106-107页 |
| ·监测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 第107-108页 |
| ·预测指标临界值的确定 | 第108-114页 |
| ·电磁辐射幅值、钻屑量与瓦斯涌出初速度的变化规律分析 | 第108-112页 |
| ·钻屑量和瓦斯涌出初速度临界指标值 | 第112-113页 |
| ·电磁辐射幅值和脉冲数预测指标临界值 | 第113-114页 |
| ·预测临界指标的现场应用情况 | 第1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4-117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9-125页 |
| 致谢 | 第125-127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7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7页 |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