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施工期周围环境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风险分析及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风险分析及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风险分析及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7页 |
2 风险理论及风险管理概述 | 第17-25页 |
·风险 | 第17-18页 |
·风险的定义 | 第17页 |
·风险的分类及特征 | 第17-18页 |
·风险管理 | 第18-22页 |
·风险管理的概念和目标 | 第18-19页 |
·风险管理的作用 | 第19页 |
·风险管理的操作程序 | 第19-20页 |
·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比较 | 第20-21页 |
·风险的对策 | 第21-22页 |
·风险的评价标准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3 灰色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理论 | 第25-35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25-28页 |
·灰色理论 | 第28页 |
·灰色层次分析法的构思 | 第28-29页 |
·灰色层次评价模型 | 第29-33页 |
·灰色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 | 第29-30页 |
·灰色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的方法 | 第30页 |
·评价指标的样本矩阵的确定 | 第30-31页 |
·确定指标体系的评价灰类和白化权函数 | 第31-32页 |
·确定灰色评价系数 | 第32页 |
·灰色评价权向量和矩阵的计算 | 第32-33页 |
·项目总评价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4 地铁施工特点及风险分析 | 第35-47页 |
·地铁施工方法概述 | 第35-36页 |
·明挖法 | 第35页 |
·盖挖法 | 第35-36页 |
·暗挖法 | 第36页 |
·地铁施工的特点 | 第36-37页 |
·复杂的周围环境 | 第36页 |
·现场小,设备多 | 第36页 |
·工作环境差 | 第36-37页 |
·技术复杂、规模大、投资大 | 第37页 |
·地铁工程事故的成因和特点 | 第37-38页 |
·地铁事故发生的成因分析 | 第37页 |
·地铁施工风险的特点 | 第37-38页 |
·地铁施工危险源的识别 | 第38-40页 |
·地铁施工危险源识别的原则 | 第38-39页 |
·地铁施工危险源识别的依据 | 第39页 |
·地铁施工风险源识别 | 第39页 |
·地铁施工对周围环境的风险因素识别 | 第39-40页 |
·地铁施工的信息化管理 | 第40-43页 |
·地铁施工过程中的监测管理的必要性 | 第40页 |
·地铁施工监测项目的确定 | 第40-41页 |
·监测项目的警戒值 | 第41-43页 |
·地铁基坑施工的安全评价 | 第43-45页 |
·评价指标体系和因素集的确定 | 第43-44页 |
·地铁基坑施工各因素安全评价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5 通化门地铁施工风险管理实例 | 第47-73页 |
·工程概况 | 第47-51页 |
·周围环境 | 第48-50页 |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 第50页 |
·工程的特点、难点 | 第50页 |
·施工方案 | 第50-51页 |
·基坑支护方案 | 第51页 |
·数据的收集 | 第51-59页 |
·地铁施工监测项目 | 第51-54页 |
·监测数据分析 | 第54-59页 |
·建立层次分析法模型 | 第59-62页 |
·灰色层次分析法的实证应用 | 第62-67页 |
·采取风险应对措施 | 第67-71页 |
·基坑坍塌 | 第67-68页 |
·施工区域附近的地下管线破裂 | 第68-69页 |
·基坑附近地面不均匀沉降造成附近建筑物开裂 | 第69页 |
·立交桥的加固措施 | 第69-70页 |
·现场事故分析以及处理措施 | 第70-71页 |
·建立现场应急机制和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 第71-72页 |
·建立应急预案 | 第71页 |
·PDCA 循环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3页 |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项目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