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一章 网络环境下著作人身权面临的挑战 | 第9-15页 |
| 一、现实层面上面临的挑战 | 第9-10页 |
| 二、理论层面上面临的挑战 | 第10-11页 |
| 三、网络环境下著作人身权的特点 | 第11-15页 |
| (一) 作者身份权 | 第12页 |
| (二) 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 第12-13页 |
| (三) 发表权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著作人身权立法制度比较 | 第15-19页 |
| 一、大陆法系国家的有关规定 | 第15-16页 |
|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有关规定 | 第16-17页 |
| 三、国际条约的有关规定 | 第17-19页 |
|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对著作人身权的保护 | 第19-31页 |
| 一、网络环境下保护著作人身权的必要性 | 第19-21页 |
| (一) 鼓励创作,推动文化创新 | 第19-20页 |
| (二) 促进财产权利的实现 | 第20页 |
| (三) 维护版权市场秩序,促进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 第20-21页 |
| 二、网络环境下保护著作权人身权的措施 | 第21-31页 |
| (一) 技术措施 | 第21-24页 |
| (二) 版权管理信息 | 第24-26页 |
| (三)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 第26-31页 |
|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对著作人身权的限制 | 第31-47页 |
| 一、著作人身权限制的理论基础 | 第31-32页 |
| 二、限制著作人身权的经济分析 | 第32-33页 |
| 三、限制著作人身权的几种模式 | 第33-47页 |
| (一) 著作人身权的放弃 | 第33-35页 |
| (二) 著作人身权的转让 | 第35-37页 |
| (三) 精神权利部分穷竭 | 第37-39页 |
| (四) 著作人身权的合理使用 | 第39-47页 |
| 第五章 完善我国网络环境下著作人身权制度的法律思考 | 第47-52页 |
| 一、我国著作人身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47-50页 |
| (一) 有关著作人身权的理论研究不足 | 第47页 |
| (二) 对著作人身权制度价值取向规定不明确,立法精神自相矛盾 | 第47-48页 |
| (三) 著作人身权相关的法律保障不健全 | 第48-49页 |
| (四) 著作人身权限制制度不完善 | 第49页 |
| (五) 司法实践中存在问题 | 第49-50页 |
| 二、完善我国著作人身权制度的建议 | 第50-52页 |
| (一) 加强对新环境下著作人身权制度的理论研究 | 第50页 |
| (二) 建立统一协调的著作人身权价值体系 | 第50-51页 |
| (三) 健全对著作人身权的保护措施 | 第51页 |
| (四) 完善对著作人身权的限制措施 | 第51页 |
| (五) 加强对著作人身权的司法保护 | 第51-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