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中文文摘 | 第7-10页 |
SYNOPSIS | 第10-2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5-35页 |
·问题提出 | 第25页 |
·课题意义 | 第25-26页 |
·工资水平 | 第26-29页 |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9-33页 |
·理论创新 | 第33-35页 |
第2章 工资理论评述 | 第35-54页 |
·古典经济学家工资理论 | 第35-39页 |
·生存工资理论 | 第35-38页 |
·工资基金理论 | 第38-39页 |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 | 第39-41页 |
·现代工资理论 | 第41-54页 |
·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 第41-42页 |
·供求均衡工资理论 | 第42-43页 |
·集体谈判工资理论 | 第43-45页 |
·现代制度学派的工资理论 | 第45-47页 |
·凯恩斯工资理论 | 第47-49页 |
·分享工资理论 | 第49-50页 |
·效率工资论 | 第50-52页 |
·人力资本工资理论 | 第52-54页 |
第3章 英美工业化发展模式及工资水平考察 | 第54-69页 |
·英国 | 第54-60页 |
·英国工业化模式 | 第54-56页 |
·英国劳动力状况与工资水平 | 第56-60页 |
·美国 | 第60-69页 |
·美国工业化发展模式 | 第60-62页 |
·美国劳动力状况与工资水平 | 第62-69页 |
第4章 拉美及亚洲“四小龙”工业化发展模式及工资水平考察 | 第69-85页 |
·拉美国家 | 第69-76页 |
·拉美国家工业化发展模式 | 第69-72页 |
·拉美国家劳动力状况与工资水平考察 | 第72-76页 |
·亚洲“四小龙”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及工资水平考察 | 第76-85页 |
·亚洲“四小龙”工业化发展模式 | 第76-80页 |
·亚洲“四小龙”劳动力状况及工资水平考察 | 第80-85页 |
第5章 我国工业化发展模式及工资水平考察 | 第85-104页 |
·我国工业化发展道路分析 | 第85-88页 |
·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形成(1949—1978) | 第85-86页 |
·外延型工业化道路形成(1978—1996年 | 第86-87页 |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形成(1997年至今) | 第87-88页 |
·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分析 | 第88-93页 |
·人口增长情况 | 第88-89页 |
·人口质量变化 | 第89-91页 |
·空间分布变化 | 第91-92页 |
·人口发展趋势分析 | 第92-93页 |
·我国工业化道路过程中工资水平考察 | 第93-104页 |
·我国工资水平的传统界定 | 第93页 |
·我国工资制度改革历程 | 第93-98页 |
·我国工资水平发展情况考察 | 第98-104页 |
第6章 中外工业化进程中的工资水平比较 | 第104-120页 |
·工业化初期时的工资水平比较 | 第104-105页 |
·工业化进程中人均 GDP达到1000美元时的工资水平比较 | 第105-109页 |
·工业化进程中人均 GDP达到2000美元时的工资水平比较 | 第109-111页 |
·工业化进程中产业间工资水平比较 | 第111-117页 |
·中美产业工资水平比较 | 第111-114页 |
·中新产业工资水平比较 | 第114-115页 |
·有关国家制造业工资水平比较 | 第115-117页 |
·劳动分配率比较 | 第117-120页 |
第7章 影响工资水平的原因分析 | 第120-133页 |
·技术进步 | 第120-125页 |
·技术进步增加就业 | 第120-123页 |
·技术进步促进需求增长 | 第123页 |
·技术进步与工资收入的关系 | 第123-125页 |
·劳动力素质 | 第125-127页 |
·劳动力再生产成本 | 第127-130页 |
·劳动力价值的生产 | 第127页 |
·劳动力价值生产的特点 | 第127-128页 |
·劳动力价值量 | 第128页 |
·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底线 | 第128-130页 |
·政府调控 | 第130-133页 |
第8章 对工资水平影响因素的思考 | 第133-147页 |
·不同的经济制度对工资形成机制的影响 | 第133-137页 |
·市场主体 | 第133-134页 |
·责任与利益 | 第134-135页 |
·工资形成机制 | 第135-136页 |
·工会作用 | 第136-137页 |
·不同工业化发展模式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 第137-142页 |
·人口与经济发展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 第142-147页 |
·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142-143页 |
·经济发展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 第143-147页 |
第9章 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工资问题及对策 | 第147-167页 |
·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工资水平比较 | 第147-153页 |
·工资总体水平考察 | 第147-148页 |
·工资总额在 GDP中的比例情况比较 | 第148-149页 |
·行业间的工资水平比较 | 第149-150页 |
·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工资水平比较 | 第150-152页 |
·地区间的工资水平比较 | 第152-153页 |
·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工资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 | 第153-156页 |
·市场机制的极化作用 | 第153-154页 |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 | 第154页 |
·行业工种差别影响 | 第154页 |
·改革措施不配套、不到位 | 第154-155页 |
·国家调控、监管力度不够 | 第155页 |
·劳动力市场集体谈判机制缺失 | 第155-156页 |
·思路与对策 | 第156-167页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第156-158页 |
·以社会公平为核心,健全平等的工资收入调节机制 | 第158页 |
·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 | 第158-159页 |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创造均等的就业机会 | 第159-163页 |
·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163-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4页 |
中文部分 | 第167-171页 |
英文部分 | 第171-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74-175页 |
致谢 | 第175-176页 |
个人简历 | 第176-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