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东南晋语语音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 ABSTRACT | 第14-1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0页 |
| 第一节 晋东南地区概况 | 第19-20页 |
| 一 地理概况 | 第19页 |
| 二 建制沿革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晋东南晋语的界定及其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 一 晋东南晋语的界定 | 第20-22页 |
| 二 晋东南晋语的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及材料来源 | 第25-30页 |
| 一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5-26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 三 材料来源 | 第26-30页 |
| 第二章 声母 | 第30-96页 |
| 第一节 尖团音 | 第30-37页 |
| 一 尖团音的分混 | 第30-35页 |
| 二 尖团音分混的历史层次 | 第35-37页 |
| 第二节 中古知庄章组声母 | 第37-60页 |
| 一 中古知庄章组声母的今读类型及其与精见组的分混 | 第38-50页 |
| 二 中古知庄章组声母的演变层次 | 第50-60页 |
| 第三节 中古影母和次浊声母 | 第60-96页 |
| 一 影疑喻微母 | 第61-79页 |
| 二 泥来母 | 第79-83页 |
| 三 日母 | 第83-96页 |
| 第三章 韵母 | 第96-171页 |
| 第一节 阴声韵 | 第96-119页 |
| 一 假摄开口三等 | 第96-100页 |
| 二 遇摄合口三等知庄章组字的韵母 | 第100-107页 |
| 三 蟹止摄合口一三四等 | 第107-111页 |
| 四 [i][y]韵母的舌尖化现象 | 第111-119页 |
| 第二节 阳声韵 | 第119-150页 |
| 一 阳声韵韵尾的读音及其消变 | 第119-135页 |
| 二 与阳声韵有关的韵类分合 | 第135-150页 |
| 第三节 入声韵 | 第150-171页 |
| 一 入声韵的读音类型和分布 | 第150-155页 |
| 二 入声韵今读韵母的演变规律 | 第155-157页 |
| 三 入声韵的舒化现象 | 第157-171页 |
| 第四章 声调 | 第171-197页 |
| 第一节 平声和去声 | 第171-179页 |
| 一 平声 | 第171-176页 |
| 二 去声 | 第176-179页 |
| 第二节 入声 | 第179-197页 |
| 一 入声分阴阳 | 第179-182页 |
| 二 入声舒化现象 | 第182-187页 |
| 三 舒声促化现象 | 第187-197页 |
| 第五章 语流音变 | 第197-251页 |
| 第一节 两字组连读变调 | 第197-212页 |
| 一 非叠字组连读变调 | 第197-209页 |
| 二 叠字组连读变调 | 第209-212页 |
| 第二节 特殊变调 | 第212-228页 |
| 一 轻声 | 第212-218页 |
| 二 儿尾变调 | 第218-219页 |
| 三 儿化变调 | 第219-222页 |
| 四 子尾变调 | 第222-226页 |
| 五 z变调 | 第226-228页 |
| 第三节 变韵现象 | 第228-251页 |
| 一 儿化韵 | 第228-244页 |
| 二 z变韵 | 第244-251页 |
| 余论:从语音比较看晋东南晋语的形成 | 第251-261页 |
| 附录 | 第261-325页 |
| 一 十六个重点方言声韵调对照表 | 第261-265页 |
| 二 十六个重点方言字音对照表 | 第265-323页 |
| 三 发音人情况简介 | 第323-3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5-334页 |
| 致谢 | 第334-33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336-337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3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