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第一章 魏源的生平与“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 第12-17页 |
·魏源的生平经历 | 第12-13页 |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 第13-15页 |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地位 | 第15-17页 |
·开创之功 | 第15-16页 |
·指导之功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来源 | 第17-26页 |
·今文经学的变易思想 | 第17-19页 |
·浙东学派“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 第19-21页 |
·湖湘文化爱国情怀的熏陶 | 第21-22页 |
·人生经历的升华 | 第22-26页 |
·家庭环境 | 第23页 |
·求学交游 | 第23-24页 |
·幕僚生涯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 | 第26-34页 |
·对“洋务运动”的指导 | 第26-29页 |
·相似的产生背景 | 第26页 |
·对洋务运动的思想指导 | 第26-27页 |
·对洋务运动的实践指导 | 第27-29页 |
·对维新变法的影响 | 第29-32页 |
·魏源与康有为 | 第29-30页 |
·“师夷长技以制夷”与维新运动 | 第30-31页 |
·经日本的间接影响 | 第31-32页 |
·对日本明治维新的间接推动 | 第32-34页 |
·传播 | 第32页 |
·评价 | 第32-34页 |
第四章“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时代局限 | 第34-41页 |
·民族虚骄心态依然存在 | 第34-36页 |
·学习模仿有余,自主创新不足 | 第36-38页 |
·内因为重 | 第36-37页 |
·科技规律 | 第37-38页 |
·“只重器物”的补漏意识 | 第38-41页 |
第五章 “师夷长技以制夷”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 第41-47页 |
·中国的早期现代化 | 第41-43页 |
·现代化的定义 | 第41-42页 |
·中国的早期现代化 | 第42-43页 |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 第43-47页 |
·早期现代化的“师夷”过程 | 第44-45页 |
·“制夷”产生的民族意识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