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页 |
关键词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前言 | 第8-16页 |
·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 第8-9页 |
·研究依据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国外综述 | 第9-10页 |
·国内综述 | 第10-12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页 |
·本文的研究区域 | 第12-13页 |
·圈层的划分 | 第13-16页 |
·中心区的划分 | 第14页 |
·近郊区的划分 | 第14-15页 |
·远郊区的划分 | 第15-16页 |
2 人口分布与郊区化的理论分析 | 第16-28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人口分布 | 第16页 |
·郊区化 | 第16-17页 |
·人口郊区化 | 第17页 |
·城市郊区化的判定 | 第17-19页 |
·郊区化的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入侵演替理论 | 第19页 |
·过滤理论 | 第19-20页 |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 第20页 |
·互补(trade-off)理论 | 第20-21页 |
·人口郊区化的动力探讨 | 第21-22页 |
·交通通信工具的变革 | 第21页 |
·中心区用地矛盾突出与郊区的地价优势 | 第21页 |
·中心区的问题 | 第21-22页 |
·郊区的环境优势 | 第22页 |
·人口郊区化的作用与影响 | 第22-23页 |
·人口郊区化的作用 | 第22-23页 |
·人口郊区化的影响 | 第23页 |
·人口郊区化的指标简析 | 第23-25页 |
·人口密度 | 第23-24页 |
·人口广狭度和接近度 | 第24页 |
·人口的地域别比率 | 第24页 |
·人口基尼系数和集中系数 | 第24-25页 |
·人口重心 | 第25页 |
·人口郊区化的函数模型简析 | 第25-28页 |
·Clark模型 | 第25-26页 |
·Smeed模型 | 第26页 |
·Newling模型 | 第26-27页 |
·Cubic模型 | 第27页 |
·多中心模型 | 第27-28页 |
3 1990年代南京市人口分布的变动分析 | 第28-37页 |
·1990年代南京市人口的数量变动 | 第28-31页 |
·各区县的人口数量变动 | 第28-29页 |
·各圈层的人口数量变动 | 第29页 |
·各街道的人口数量变动 | 第29-31页 |
·1990年代南京市人口分布的指标分析 | 第31-37页 |
·人口密度指标分析 | 第31-33页 |
·人口的地域别比率分析 | 第33-35页 |
·基尼系数和集中系数分析 | 第35-37页 |
4 1990年代南京市人口分布的密度模型分析 | 第37-42页 |
·单中心人口密度模型分析 | 第37-40页 |
·市域人口分布的密度模型分析 | 第37-39页 |
·中心区及中心近郊区人口分布的密度模型分析 | 第39-40页 |
·多中心人口密度模型分析 | 第40-42页 |
5 1990年代南京市人口郊区化现象与其它城市的简要比较 | 第42-48页 |
·地域研究单位的比较分析 | 第42-44页 |
·人口数量变动的比较分析 | 第44-45页 |
·人口的密度指标变动的比较分析 | 第45-46页 |
·人口的密度模型比较分析 | 第46-48页 |
·单中心模型模拟的比较分析 | 第46页 |
·多中心模型模拟的比较分析 | 第46-48页 |
6 结论 | 第48-54页 |
·南京市人口郊区化的特征 | 第48页 |
·南京市人口郊区化滞后的原因分析 | 第48-50页 |
·人户分离现象 | 第49页 |
·郊区发展迟缓 | 第49页 |
·经济和交通因素 | 第49页 |
·次中心发育迟缓 | 第49-50页 |
·合理引导南京市人口郊区化的方案探讨 | 第50-52页 |
·注重中心区的更新改造 | 第50-51页 |
·加大近郊区的投资建设力度 | 第51-52页 |
·做好远郊区的分阶段开发 | 第52页 |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52-54页 |
·创新之处 | 第52页 |
·不足之处 | 第52-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