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绪论 | 第13-35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印度洋区域的基本气候特征及其与ENSO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印度洋区域基本气候特征 | 第15页 |
·印度洋SST 季节变化特征 | 第15-16页 |
·印度洋SST 年际变率及年际变化主模态 | 第16-19页 |
·印度洋SST年际变化主模态与ENSO的关系 | 第19-21页 |
·印度洋SST 异常对亚洲季风及其环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21-29页 |
·亚洲季风 | 第21页 |
·印度洋SST 异常对亚洲季风及其环流系统的影响 | 第21-25页 |
·印度洋SST 年际异常主模态对季风环流的影响 | 第25-29页 |
·本文拟研究的科学问题和内容安排 | 第29-31页 |
本章附图 | 第31-35页 |
2 资料、方法和模式介绍 | 第35-48页 |
·资料介绍 | 第35-37页 |
·大气资料:NCEP/NCAR 再分析资料 | 第35页 |
·海洋资料 | 第35页 |
·研究区域范围和几个指数的定义 | 第35-37页 |
·方法介绍 | 第37-45页 |
·线性回归方法扣除 ENSO 信号 | 第37-38页 |
·EOF 和SVD 分析 | 第38-42页 |
·MCA 方法 | 第42-44页 |
·大气视热源(apparent heat source Q1)和视水汽汇(apparent moisture sink Q2)的计算公式: | 第44-45页 |
·完全耦合模式(FOAM 1.5)介绍 | 第45-46页 |
本章附图 | 第46-48页 |
3 热带印度洋 SST 年际异常与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之间的耦合模态 | 第48-68页 |
·MCA 结果 | 第48-52页 |
·包含ENSO 的MCA 结果 | 第48-49页 |
·大气扣除ENSO影响后的MCA结果 | 第49-51页 |
·扣除和包含ENSO,以及第一、二模态之间的比较 | 第51-52页 |
·热带印度洋SSTA 与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耦合模态的空间分布型和时间演变特征 | 第52-56页 |
·第一耦合模态MCA HNI-1 | 第52-54页 |
·第二耦合模态MCA HNI-2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本章附图 | 第58-68页 |
4 热带印度洋 SSTA 影响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耦合主模态”的观测分析和完全耦合模式初值试验 | 第68-111页 |
·观测分析 | 第68-79页 |
·热带印度洋 SSTA 影响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耦合主模态对应的 SSTA 和高层环流 | 第68-72页 |
·“耦合主模态”对应的中、低层环流和降水 | 第72-75页 |
·“耦合主模态”对应的水汽输送和热量异常分布 | 第75-76页 |
·更多的证据:合成结果 | 第76-77页 |
·“耦合主模态”对春、夏季节大气影响的比较及影响机制探讨 | 第77-79页 |
·完全耦合模式FOAM 1.5 初值试验结果 | 第79-83页 |
·模式试验说明 | 第79页 |
·春季试验(SPE)结果 | 第79-81页 |
·夏季试验(SUE)结果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本章附图 | 第86-111页 |
5 热带印度洋 SST 海盆模态的“充电/放电”作用—对夏季南亚高压的影响 | 第111-124页 |
·引言 | 第111-113页 |
·太平洋 ENSO 和印度洋海盆模对夏季南亚高压的影响 | 第113-118页 |
·ENSO 对南亚高压的直接影响 | 第113-114页 |
·热带印度洋海盆模态的“电容器”作用 | 第114-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本章附图 | 第119-124页 |
6 热带印度洋海盆尺度 SST 异常与绕球遥相关 | 第124-140页 |
·引言:绕球遥相关 | 第124-126页 |
·热带印度洋海盆尺度SST 异常对CGT 的影响 | 第126-130页 |
·观测分析结果 | 第126-127页 |
·耦合模式初值试验结果 | 第127-128页 |
·热带印度洋海盆尺度SST 异常引起夏季CGT 的机制探讨 | 第128-130页 |
·本章小节 | 第130-131页 |
本章附图 | 第131-140页 |
7 结论 | 第140-147页 |
·全文总结 | 第140-144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44-146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6页 |
博士期间完成发表文章及获奖情况 | 第156-157页 |
致谢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