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8-18页 |
| ·植物空间诱变育种的概念 | 第8页 |
| ·植物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历史 | 第8-10页 |
| ·国外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概况 | 第8页 |
| ·我国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概况 | 第8-10页 |
| ·返回式卫星的空间环境特点 | 第10-11页 |
| ·空间环境中可能引发植物变异的几个方面 | 第11-14页 |
| ·空间辐射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 第12页 |
| ·微重力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 第12-13页 |
| ·其他因素的复合效应 | 第13-14页 |
| ·空间诱变育种的生物学效应 | 第14-16页 |
| ·空间诱变育种对作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14页 |
| ·空间诱变对于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 第14-15页 |
| ·空间处理对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15-16页 |
| ·空间诱变育种的前景与展望 | 第16-17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空间环境和~(60)COΓ辐照对小麦幼苗保护酶同工酶表达的影响 | 第18-2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 ·材料 | 第18页 |
| ·方法 | 第18-1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9-22页 |
| ·空间处理对小麦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影响 | 第19-20页 |
| ·不同剂量~(60)Co γ辐照对小麦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影响 | 第20-21页 |
| ·不同剂量~(60)Co γ辐照对小麦过氧化氢酶同工酶的影响 | 第21页 |
| ·不同剂量~(60)Co γ辐照对小麦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的影响 | 第21-22页 |
| ·讨论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空间环境对小麦M_2代保护酶活性等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24-3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 ·空间环境对小麦M_2 代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26页 |
| ·空间环境对小麦M_2 代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 ·空间环境对小麦M_2 代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27页 |
| ·空间环境对小麦M_2 代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 ·空间环境对小麦M_2 代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第28页 |
| ·空间环境对小麦M_2 代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 ·丙二醛含量与三种保护酶活性的相关分析 | 第29页 |
| ·讨论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卫星搭载小麦M_2代突变系农艺性状的研究 | 第31-3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31页 |
| ·田间观测及出苗率的统计 | 第31页 |
| ·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 ·突变系的形态与生育特征 | 第32页 |
| ·卫星搭载小麦M_2 代突变系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 | 第32-33页 |
| ·突变系出苗率变化 | 第33页 |
| ·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和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33-34页 |
| ·小麦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与比较 | 第34-36页 |
| ·小麦突变系的筛选 | 第36页 |
| ·讨论 | 第36-38页 |
| 第五章 讨论 | 第38-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7页 |
| 附录 | 第47-48页 |
| 缩略词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