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导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走私及走私犯罪概念 | 第10-12页 |
| 第一节 走私的概念 | 第10-11页 |
| 一、国外法律、国际公约关于走私的规定 | 第10页 |
| 二、我国法律对走私的相关规定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走私犯罪的概念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走私犯罪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 第12-17页 |
| 第一节走私犯罪的危害 | 第12-14页 |
| 一、对国家的危害 | 第12-13页 |
| 二、对企业的危害 | 第13-14页 |
| 第二节走私犯罪的成因 | 第14-16页 |
| 一、经济层面上,国内外商品差价是走私犯罪猖獗的最主要原因 | 第14页 |
| 二、社会层面的相关因素是走私犯罪猖獗的重要原因 | 第14-15页 |
| 三、法律层面上,执法缺陷、立法漏洞使走私者存在逃避制裁的侥幸心理 | 第15-16页 |
| 第三节走私犯罪的对策 | 第16-17页 |
| 一、完善刑事立法,解决法律使用中的疑难,打击走私犯罪 | 第16页 |
| 二、整顿市场秩序,堵截走私犯罪渠道 | 第16-17页 |
| 三、把握犯罪发展规律,提高执法效率 | 第17页 |
| 第三章 走私犯罪中的若干疑难问题分析 | 第17-48页 |
| 第一节走私犯罪主观方面认定若干问题的分析 | 第17-25页 |
| 一、走私犯罪的主观故意类型 | 第17-20页 |
| 二、关于走私犯罪的主观故意司法推定 | 第20-22页 |
| 三、关于走私犯罪的“概括故意”与“认识对象错误” | 第22-25页 |
| 第二节走私犯罪主体认定若干问题的分析 | 第25-32页 |
| 一、单位走私犯罪主体的认定分析 | 第25-27页 |
| 二、私营企业能否作为单位走私犯罪的主体 | 第27-28页 |
| 三、境外公司、企业能否作为走私犯罪的主体 | 第28-29页 |
| 四、分支机构、内设机构能否成为单位走私犯罪的主体 | 第29-31页 |
| 五、单位走私犯罪中自然人主体的认定 | 第31-32页 |
| 第三节若干走私对象的认定分析 | 第32-35页 |
| 一、走私对象的概念 | 第32-33页 |
| 二、走私废物罪中走私对象的认定分析 | 第33-34页 |
| 三、走私对象为无形物的认定分析 | 第34-35页 |
| 第四节走私犯罪形态若干问题的分析 | 第35-40页 |
| 一、走私犯罪属于行为犯还是结果犯分析 | 第35-37页 |
| 二、走私犯罪是否存在未遂形态分析 | 第37-38页 |
| 三、走私犯罪既遂、未遂形态界定的分析 | 第38-40页 |
| 第五节走私犯罪罪数的认定分析 | 第40-48页 |
| 一、走私犯罪中想象竞合犯认定分析 | 第40-42页 |
| 二、走私犯罪中牵连犯认定分析 | 第42-44页 |
| 三、海关工作人员收受贿赂又放纵走私行为的罪数分析 | 第44-46页 |
| 四、武装掩护走私能否成为独立罪名的分析 | 第46-48页 |
| 结束语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