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1页 |
·选题背景 | 第6-9页 |
·世界煤炭工业发展趋势需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 第6-7页 |
·煤炭企业生存与发展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 第7-9页 |
·保障煤炭生产安全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 第9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研究路径 | 第9-11页 |
第二章 开滦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 第11-18页 |
·人员流失严重造成整体素质下降 | 第11-12页 |
·人员结构不尽合理 | 第12-15页 |
·专业结构不合理 | 第12页 |
·人员布局不合理 | 第12-13页 |
·技术人员相对短缺且结构不合理 | 第13-14页 |
·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不合理 | 第14-15页 |
·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尚待完善提高 | 第15-16页 |
·职工培训工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 第16-17页 |
·原因分析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开滦集团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 第18-24页 |
·开滦集团人力资源规划基本情况 | 第18-20页 |
·人力资源规划的任务 | 第18页 |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 第18-19页 |
·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 | 第19-20页 |
·开滦集团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基本原则 | 第20-21页 |
·以人为本 | 第20-21页 |
·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 | 第21页 |
·突出重点 | 第21页 |
·开滦集团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重点 | 第21-22页 |
·减少总量 | 第21页 |
·调整结构 | 第21-22页 |
·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 第22页 |
·突出科技 | 第22页 |
·开滦集团人力战略的总体目标 | 第22-24页 |
·总量收缩 | 第22-23页 |
·结构优化 | 第23页 |
·素质提高 | 第23-24页 |
第四章 开滦集团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 第24-35页 |
·影响人力资源需求的主要因素 | 第24页 |
·开滦人才结构需求分析 | 第24-25页 |
·战略管理人才 | 第24-25页 |
·研究开发人才 | 第25页 |
·新型营销人才 | 第25页 |
·市场研究人才 | 第25页 |
·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 第25页 |
·开滦集团人力资源需求总量的确定 | 第25-30页 |
·井下人员需求量 | 第26-27页 |
·地面人员需求量 | 第27-28页 |
·局矿机关人员需求量 | 第28-30页 |
·开滦集团管技人员需求量的预测 | 第30-35页 |
·煤炭产业人才需求总量预测 | 第30-32页 |
·非煤产业人才需求总量预测 | 第32-35页 |
第五章 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开发 | 第35-51页 |
·创造人力资源开发的环境 | 第35-36页 |
·理念更新 | 第35-36页 |
·要重视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 第36页 |
·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上,加大人才制度创新力度不大 | 第36页 |
·要有留住现有人才吸引所需人才的激励机制 | 第36-38页 |
·建立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 | 第38-47页 |
·机构设置 | 第39-40页 |
·培训需求分析 | 第40-42页 |
·培训设计 | 第42-45页 |
·培训的实施 | 第45-46页 |
·培训效果评估 | 第46-47页 |
·加大培训投资 | 第47页 |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减少人才流失 | 第47-48页 |
·冗员的调整与再次开发 | 第48-51页 |
·充实到集团的多种经营领域 | 第49页 |
·组建面向社会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 | 第49页 |
·发展劳动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 | 第49页 |
·提前退休 | 第49-50页 |
·最后的措施——裁掉不合格员工 | 第50-51页 |
第六章 企业外部的人力资源开发 | 第51-58页 |
·利用集团现有的业务网络 | 第51页 |
·组建任务型团队 | 第51-52页 |
·虚拟管理 | 第52页 |
·人才租赁 | 第52页 |
·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咨询机构、智囊团等企业外部的智力优势 | 第52-53页 |
·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 第53-54页 |
·人才引进 | 第54-58页 |
·引进人才的必要性 | 第54页 |
·引进工作的重点 | 第54-55页 |
·引进人才的对策 | 第55-58页 |
结束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