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43页 |
·聚丙烯腈分离膜的改性与应用 | 第16-26页 |
·共混 | 第16-17页 |
·表面涂覆 | 第17-18页 |
·共聚合 | 第18-21页 |
·表面接枝 | 第21-24页 |
·表面水解 | 第24-26页 |
·聚合物分离膜表面生物相容性研究 | 第26-32页 |
·生物相容性的概念 | 第26-28页 |
·生物相容性评价方法 | 第28-29页 |
·生物相容性的影响因素 | 第29-32页 |
·静电纺丝法制备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 | 第32-40页 |
·静电纺丝技术原理 | 第32-33页 |
·静电纺丝纤维的形态结构控制 | 第33-35页 |
·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的研究 | 第35-39页 |
·静电纺丝技术的应用 | 第39-40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40-41页 |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41-43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43-61页 |
·实验原材料及其预处理 | 第43-44页 |
·聚合物的合成 | 第44-46页 |
·水相沉淀聚合法合成PANCNVP | 第44-45页 |
·溶液聚合法合成PANCNVP | 第45页 |
·卟啉共聚物的合成 | 第45-46页 |
·聚合物膜的制备 | 第46-47页 |
·致密膜 | 第46页 |
·不对称膜 | 第46页 |
·纳米纤维膜 | 第46-47页 |
·常规表征技术 | 第47-50页 |
·特性粘数测定 | 第47页 |
·表观粘度测定 | 第47-48页 |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 第48页 |
·示差扫描量热(DSC) | 第48页 |
·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48页 |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 第48页 |
·荧光显微镜观察 | 第48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8-49页 |
·紫外光谱 | 第49页 |
·荧光光谱 | 第49页 |
·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49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9页 |
·吸水和脱水性能 | 第49-50页 |
·含水膜样品的热分析 | 第50页 |
·量子化学计算 | 第50页 |
·表面接触角测试 | 第50-51页 |
·静态接触角 | 第50-51页 |
·前进角和后退角 | 第51页 |
·动态接触角 | 第51页 |
·鼓泡法测定接触角 | 第51页 |
·表面生物相容性评价 | 第51-54页 |
·蛋白质吸附 | 第51-52页 |
·血小板粘附 | 第52页 |
·凝血时间测定 | 第52页 |
·巨噬细胞粘附 | 第52-53页 |
·内皮细胞培养 | 第53-54页 |
·红外光谱研究 | 第54-55页 |
·压片法 | 第54页 |
·涂膜法 | 第54页 |
·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ATR) | 第54-55页 |
·二维红外相关光谱 | 第55页 |
·不对称膜的性能研究及其后处理 | 第55-57页 |
·纯水通量 | 第55页 |
·BSA截留率测定 | 第55-56页 |
·抗蛋白质污染性能 | 第56页 |
·后处理 | 第56页 |
·耐溶剂性 | 第56-57页 |
·酶固定化研究 | 第57-61页 |
·静电纺丝膜预处理 | 第57页 |
·EDC/NHS法活化膜材料 | 第57页 |
·固定化过氧化氢酶 | 第57页 |
·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7-58页 |
·载酶量的确定 | 第58页 |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 第58-59页 |
·固定化酶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59-60页 |
·固定化酶稳定性评价 | 第60-61页 |
第3章 含NVP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61-83页 |
·引言 | 第61页 |
·水相沉淀聚合法合成PANCNVP | 第61-65页 |
·引发体系的选择 | 第62页 |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 第62-63页 |
·引发体系氧化/还原组分比的影响 | 第63页 |
·单体浓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65页 |
·共聚物的表征 | 第65-68页 |
·溶液聚合与水相沉淀聚合比较 | 第68-71页 |
·共聚物的表面性能评价 | 第71-81页 |
·膜表面亲水性 | 第71-74页 |
·蛋白质吸附 | 第74-75页 |
·血小板粘附 | 第75页 |
·复钙化时间 | 第75-77页 |
·巨噬细胞粘附 | 第77-78页 |
·内皮细胞粘附 | 第78-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第4章 含NVP聚合物生物相容性与水分子状态的研究 | 第83-103页 |
·引言 | 第83-84页 |
·共聚物膜的吸水性 | 第84-86页 |
·热分析法研究水分子状态 | 第86-90页 |
·红外光谱法及二维红外分析研究吸水过程 | 第90-97页 |
·计算机辅助频率计算与水分子状态分析 | 第97-100页 |
·水含量及其结构与材料生物相容性的初步分析 | 第100-101页 |
·结论 | 第101-103页 |
第5章 相转化法制备聚合物不对称膜及其性能 | 第103-129页 |
·引言 | 第103页 |
·聚丙烯腈共混膜的形态与性能 | 第103-106页 |
·聚丙烯腈共混膜中添加剂的流失现象 | 第106-115页 |
·接触角测试 | 第106-107页 |
·FT-IR/ATR研究 | 第107-109页 |
·XPS测定表面PVP含量 | 第109-112页 |
·表面形貌变化 | 第112-113页 |
·PVP分子量的影响 | 第113-115页 |
·共聚物不对称膜的制备与性能 | 第115-121页 |
·PANCNVP膜的制备与形态 | 第115-118页 |
·PANCNVP膜的分离性能 | 第118页 |
·PANCNVP膜的抗蛋白质污染性能 | 第118-120页 |
·PANCNVP/PVP共混膜 | 第120-121页 |
·聚丙烯腈不对称膜的后处理 | 第121-128页 |
·后处理对水通量的影响 | 第122-124页 |
·后处理对膜截留率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后处理对膜表面亲水性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后处理对耐溶剂性的影响 | 第126页 |
·后处理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 第126-128页 |
·结论 | 第128-129页 |
第6章 静电纺丝法制备纳米纤维膜及其表征 | 第129-151页 |
·引言 | 第129页 |
·聚丙烯腈及共聚物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 第129-135页 |
·聚合物溶液浓度的影响 | 第129-132页 |
·聚合物溶液流速的影响 | 第132-134页 |
·制备PANCNVP纳米纤维膜 | 第134-135页 |
·特殊结构纳米纤维的初步研究 | 第135页 |
·纳米纤维膜的吸水性能 | 第135-139页 |
·纳米纤维膜的表面接触角 | 第135-137页 |
·纳米纤维膜的吸水和脱水行为 | 第137-138页 |
·DSC研究纳米纤维膜吸水 | 第138-139页 |
·纳米纤维复合膜的制备和血小板粘附 | 第139-145页 |
·高度取向纳米纤维的制备及血小板粘附 | 第145-148页 |
·掺杂碳纳米管的复合纳米纤维研究 | 第148-150页 |
·结论 | 第150-151页 |
第7章 纳米纤维膜的酶固定化研究 | 第151-174页 |
·引言 | 第151-152页 |
·过氧化氢酶固定化条件研究 | 第152-156页 |
·缓冲体系的选择 | 第152-154页 |
·EDC浓度对酶固定化的影响 | 第154页 |
·EDC活化时间对酶固定化的影响 | 第154-155页 |
·固定化时间对酶固定化的影响 | 第155-156页 |
·PANCNVP纳米纤维膜固定化过氧化氢酶 | 第156-163页 |
·纳米纤维膜的预处理 | 第156-157页 |
·固定化酶的活性保留及反应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157-158页 |
·固定化酶的稳定性研究 | 第158-162页 |
·NVP组分与CNT对固定化酶的作用 | 第162-163页 |
·含卟啉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过氧化氢酶固定化 | 第163-173页 |
·含卟啉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163-167页 |
·含卟啉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 第167-169页 |
·固定化酶的活性保留及反应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169-171页 |
·固定化酶的稳定性研究 | 第171-173页 |
·结论 | 第173-174页 |
全文结论 | 第174-177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77-178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78-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99页 |
博士期间相关科研成果 | 第199-202页 |
致谢 | 第202-2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