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1 导论 | 第16-3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选题的目的以及意义 | 第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7-23页 |
·储备规模 | 第18-21页 |
·储备布局 | 第21-22页 |
·储备体系 | 第22页 |
·储备制度 | 第22-23页 |
·简要评述 | 第23页 |
·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基本概念 | 第23-26页 |
·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8-30页 |
·研究目标 | 第28-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点与不足 | 第32-34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2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32-33页 |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33-34页 |
2 我国粮食安全及其形势分析 | 第34-49页 |
·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发展历程 | 第34-36页 |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战略 | 第34页 |
·“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战略 | 第34-35页 |
·逐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战略 | 第35页 |
·以“粮食购销市场化”为标志的全面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战略 | 第35-36页 |
·我国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 第36-37页 |
·保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 第36页 |
·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保证市场稳定的需要 | 第36-37页 |
·保障全体居民食品营养安全的需要 | 第37页 |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判断 | 第37-40页 |
·我国粮食供求总量 | 第38-39页 |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第39-40页 |
·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 第40-48页 |
·宏观上的制度安排、发展路径选择和地区支持导向有偏差 | 第40-42页 |
·粮价偏低、粮农利益得不到保证、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 | 第42-44页 |
·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和规模经营的实现都非常困难 | 第44-46页 |
·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不足以保证粮食安全 | 第46-47页 |
·对外贸易宏观调节失控、常常发生逆向操作的情形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3 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 第49-65页 |
·我国现行的粮食储备状况审视 | 第49-57页 |
·我国的粮食储备状态与格局 | 第49-53页 |
·粮食储备调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 第53-56页 |
·影响粮食储备的主要因素 | 第56-57页 |
·我国的粮食安全及主要环境条件审视 | 第57-59页 |
·我国粮食安全的内在规定性及特点 | 第57-58页 |
·我国粮食安全的环境条件分析 | 第58-59页 |
·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 第59-60页 |
·储备目标与粮食安全 | 第59页 |
·储备规模与粮食安全 | 第59-60页 |
·粮食储备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与粮食安全 | 第60页 |
·粮食安全目标下我国粮食储备存在的问题 | 第60-62页 |
·对粮食储备的认识不够 | 第60页 |
·储备粮布局不合理 | 第60-61页 |
·储粮基础设施仍显落后 | 第61页 |
·农户储备条件差 | 第61页 |
·粮食储备主体多元化 | 第61-62页 |
·我国粮食储备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62-63页 |
·粮食储备目标及目标结构中的各种关系不清 | 第62页 |
·各储备粮利益主体的责任分工不清 | 第62-63页 |
·储备粮管理运作和粮食安全的信息不完全 | 第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4 我国粮食储备与粮食生产、流通的协调问题分析 | 第65-75页 |
·我国粮食储备与生产、流通不协调的表现及影响 | 第65-68页 |
·粮食生产与流通的不协调 | 第65-66页 |
·粮食储备与生产的不协调 | 第66-67页 |
·粮食储备与流通的不协调 | 第67-68页 |
·粮食储备与生产、流通不协调的原因 | 第68-70页 |
·各利益主体目标的不一致和行为方式的不统一 | 第68-69页 |
·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利益目标的不一致 | 第69-70页 |
·政府调控目标的多元化 | 第70页 |
·粮食储备与生产、流通协调的方略思考 | 第70-73页 |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协调基础 | 第71页 |
·重视产销区域格局变化和利益协调 | 第71-72页 |
·优化储备布局、完善储备管理 | 第72-73页 |
·强化流通环节、注意产销衔接 | 第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5 我国粮食储备运作问题的实证研究 | 第75-83页 |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75-77页 |
·研究方法 | 第75-76页 |
·数据的选取及说明 | 第76-77页 |
·粮食储备与价格、产量间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77-82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77页 |
·VAR模型阶数的确定 | 第77-78页 |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78-79页 |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79-81页 |
·方差分解分析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6 我国粮食储备规模的确定 | 第83-97页 |
·国家粮食储备规模的确定方法 | 第83-90页 |
·FAO标准 | 第83-84页 |
·生产周期法 | 第84页 |
·波动指数法 | 第84-90页 |
·国家储备粮分品种储备规模的确定 | 第90-96页 |
·不同品种粮食趋势产量及波动指数的测算 | 第91-92页 |
·不同方案下分品种粮食吞吐量的模拟 | 第92-95页 |
·模拟结果 | 第95-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7 国家粮食储备的层级和布局 | 第97-108页 |
·我国粮食储备的不同层级间的利益协调矛盾 | 第97-98页 |
·国家储备与地方储备间的利益协调矛盾 | 第97页 |
·地方储备与地方储备间的利益协调矛盾 | 第97-98页 |
·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间的利益协调矛盾 | 第98页 |
·我国粮食储备的区域布局 | 第98-100页 |
·我国粮食的生产区域 | 第98-99页 |
·关于区域布局的争议 | 第99-100页 |
·我国不同粮食作物的品种布局 | 第100-103页 |
·稻谷的分布及供求格局 | 第100-101页 |
·小麦的分布及供求格局 | 第101-102页 |
·玉米的分布及供求格局 | 第102-103页 |
·我国粮食的产销布局 | 第103-106页 |
·我国既有粮食产销布局状况分析 | 第103-104页 |
·我国粮食产销布局中的安全隐患 | 第104-106页 |
·我国粮食产销协调布局的构建 | 第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8 国内外粮食储备体制及启示 | 第108-119页 |
·我国的粮食储备制度 | 第108-111页 |
·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现状 | 第108-110页 |
·当前粮食储备调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第110-111页 |
·国外粮食储备模式 | 第111-115页 |
·美国的粮食储备 | 第112-113页 |
·欧盟的粮食储备 | 第113-114页 |
·日本的粮食储备 | 第114-115页 |
·启示 | 第115-118页 |
·美国经验的借鉴 | 第115-116页 |
·日本经验的借鉴 | 第116-117页 |
·欧盟经验的借鉴 | 第117-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9 结论与建议 | 第119-130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19-121页 |
·审视了我国粮食安全的总体形势 | 第119页 |
·理清了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 第119-120页 |
·揭示了粮食储备与生产、流通不协调性 | 第120页 |
·实证研究得出稳定价格波动是粮食储备运作的主要目标 | 第120页 |
·确定了三种粮食作物在四种不同方案下的储备规模 | 第120-121页 |
·揭示出我国粮食产销布局中的问题 | 第121页 |
·粮食储备功能强化和体系完善的对策建议 | 第121-130页 |
·强化粮食储备体系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 第121-123页 |
·强化粮食储备功能,促进粮食储备体系完善 | 第123-126页 |
·重视粮食生产、强化宏观调控 | 第126-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