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1 导论 | 第17-31页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7-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数据来源 | 第2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2-31页 |
·种业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 | 第22-23页 |
·种业科技创新的理论研究 | 第23-25页 |
·种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 | 第25-26页 |
·中国种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 第26-28页 |
·农业科研体制问题研究 | 第28-30页 |
·中国种业发展路径研究 | 第30-31页 |
2 种子供给与需求弹性分析 | 第31-40页 |
·种子需求及弹性理论 | 第31-35页 |
·种子用户的需求特征 | 第31-33页 |
·种子市场的需求弹性分析 | 第33-35页 |
·种子市场供给理论 | 第35-39页 |
·种子市场供给主体的特征与类型 | 第35-37页 |
·种子供给特征及供给弹性分析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3 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 第40-55页 |
·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40-42页 |
·我国种业发生了深刻变化 | 第40-41页 |
·我国种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效 | 第41-42页 |
·种子生产基地与生产体系管理——以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 第42-45页 |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模式 | 第42-43页 |
·企业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过程管理 | 第43-45页 |
·我国种子企业的经营模式 | 第45-52页 |
·登海模式 | 第45-47页 |
·屯玉模式 | 第47-49页 |
·奥瑞金模式 | 第49-51页 |
·德农模式 | 第51-52页 |
·我国农业科研现状分析 | 第52-54页 |
·我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历程 | 第52-53页 |
·我国农业科研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 国外种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55-66页 |
·世界种业的形成和发展 | 第55-56页 |
·国际农作物种业发展趋势 | 第56-57页 |
·种业战略地位明确 | 第56页 |
·市场发展迅速 | 第56-57页 |
·市场集中度提高 | 第57页 |
·生物技术迅猛发展 | 第57页 |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日益增强 | 第57页 |
·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发展趋势 | 第57-58页 |
·种子产业是朝阳产业 | 第57页 |
·种子行业的高新技术壁垒形成 | 第57页 |
·种子的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大生产转变 | 第57页 |
·种子经营由分散、小规模区域计划经营向专业化、集团化和参与国际化市场竞争转变 | 第57页 |
·由推广高产型品种向推广高效型品种转变 | 第57-58页 |
·美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 第58-65页 |
·美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经验借鉴 | 第58-64页 |
·对我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启示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66-101页 |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66-69页 |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 | 第66-68页 |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 第68-69页 |
·湖北省种子科研机构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 | 第69-72页 |
·科研水平分析 | 第69-71页 |
·科研体制分析 | 第71-72页 |
·湖北省种子企业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 | 第72-90页 |
·湖北省种子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第72-80页 |
·湖北省种子企业销售收入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80-84页 |
·湖北省种子企业聚类分析 | 第84-90页 |
·湖北省农民用种行为的实证研究 | 第90-96页 |
·被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 | 第90-91页 |
·农民用种情况分析 | 第91-93页 |
·市场监管情况 | 第93-95页 |
·其他 | 第95-96页 |
·制约湖北省种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96-100页 |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 第96-97页 |
·供种保障能力面临威胁 | 第97-98页 |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强 | 第98-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6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路径思考 | 第101-136页 |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 第101-104页 |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01-102页 |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目标分解 | 第102-104页 |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 第104-111页 |
·强化机制创新,加快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 第104-106页 |
·强化规划布局,加快提升供种保障能力 | 第106-109页 |
·强化品种创新,加快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 第109-110页 |
·强化体系建设,加快提升市场监管能力 | 第110-111页 |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 第111-129页 |
·粮食作物种业区域布局 | 第111-118页 |
·经济作物种业区域布局 | 第118-129页 |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重点项目设计 | 第129-135页 |
·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项目 | 第129-131页 |
·农作物商业化育种项目 | 第131-132页 |
·规模化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 第132-134页 |
·种子管理能力提升项目 | 第134-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7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 第136-145页 |
·本研究主要结论 | 第136-137页 |
·对策建议 | 第137-143页 |
·资源重组,打造现代化种业航母 | 第137-139页 |
·构建和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 | 第139-140页 |
·构建种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 第140页 |
·利用竞合优势,加大种业科技开发和优化资源配置 | 第140页 |
·提高供种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第140-142页 |
·健全管理机构,提高市场监管能力 | 第142-143页 |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43-144页 |
·可能创新之处 | 第143页 |
·不足之处 | 第143-144页 |
·研究展望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2页 |
附表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科研机构调查问卷 | 第152-154页 |
附表2 湖北省农作物种子企业发展情况调查表 | 第154-157页 |
附表3 湖北省种子行政管理机构调查问卷表 | 第157-161页 |
附表4 种子生产基地调查问卷表 | 第161-163页 |
附表5 农户使用种子情况调查问卷 | 第163-166页 |
附表6 项目库调查表 | 第166-1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67-168页 |
致谢 | 第168-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