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缩略语表 | 第9-10页 |
| 1 前言 | 第10-17页 |
| ·立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 ·二氟沙星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 ·喹诺酮类药物发展历程 | 第11-12页 |
| ·二氟沙星作用机制 | 第12页 |
| ·二氟沙星药效学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二氟沙星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二氟沙星的残留分析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二氟沙星耐药性研究 | 第16-17页 |
| ·二氟沙星的毒理学研究 | 第17页 |
| 2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第17-18页 |
| ·二氟沙星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意义 | 第17页 |
| ·二氟沙星的残留消除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8页 |
| ·内容 | 第18页 |
| ·目标 | 第18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 ·材料 | 第18-19页 |
| ·药品 | 第18页 |
| ·试剂 | 第18页 |
| ·所需药液的配制 | 第18-19页 |
| ·仪器设备 | 第19页 |
| ·试验动物 | 第19页 |
| ·血液及组织中药物含量分析方法 | 第19-21页 |
| ·色谱条件 | 第19-20页 |
|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20页 |
| ·组织样品的处理 | 第20页 |
| ·血浆标准工作曲线 | 第20页 |
| ·组织标准工作曲线 | 第20页 |
| ·方法学验证 | 第20-21页 |
| ·药物动力学试验设计 | 第21页 |
| ·动物分组、给药与采样 | 第21页 |
| ·药物动力学分析 | 第21页 |
| ·药物残留试验设计 | 第21-22页 |
| ·动物分组、给药与采样 | 第21-22页 |
| ·药物残留分析 | 第22页 |
|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22页 |
| 4 结果 | 第22-29页 |
| ·定量方法 | 第22-25页 |
|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 第22页 |
| ·方法学验证数据分析 | 第22-25页 |
| ·药物动力学数据分析 | 第25-27页 |
| ·药物残留数据分析 | 第27-29页 |
| 5 讨论 | 第29-34页 |
|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29页 |
| ·药物在组织中的分离提取 | 第29页 |
| ·药物动力学 | 第29-32页 |
| ·给药方案的制定 | 第32页 |
| ·药物残留 | 第32-33页 |
| ·休药期的制定 | 第33-34页 |
| 6 结论 | 第34-35页 |
| ·建立了盐酸二氟沙星在鲫血浆及组织中的分离检测方法 | 第34页 |
| ·比较分析了不同温度下盐酸二氟沙星在鲫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并制定了临床给药方案 | 第34页 |
| ·比较分析了不同温度下盐酸二氟沙星在鲫体内的药物消除规律并制定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休药期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附录 | 第41-46页 |
| 附录1 标准工作曲线 | 第41-42页 |
| 附录2 血浆及各组织中加样色谱图及空白对照图 | 第42-45页 |
| 附录3 最低检测限色谱图 | 第45-46页 |
| 附录4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