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9页 |
一﹑新民思想的理论资源 | 第9-15页 |
(一) 新民思想的儒学渊源 | 第10-11页 |
(二) 新民思想的西学渗透 | 第11-13页 |
(三) 新民思想的东学背景 | 第13-15页 |
二﹑新民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15-28页 |
(一) 对传统文化下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 第15-17页 |
(二) “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 | 第17-28页 |
三﹑新民思想的时代价值 | 第28-33页 |
(一) 新民思想与现代性意识的觉醒 | 第28-30页 |
(二) 爱国主义的价值预设 | 第30-33页 |
四﹑调适折中的思维特点 | 第33-36页 |
五﹑新民思想的基本评价 | 第36-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44-47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