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第一章 费氏“心理强制说”产生的背景 | 第13-18页 |
·社会背景 | 第13页 |
·理论背景 | 第13-15页 |
·家庭背景 | 第15-16页 |
·教育背景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费氏“心理强制说”逻辑展析 | 第18-33页 |
·市民刑罚 | 第18-23页 |
·刑罚——有别于“惩戒”和“防卫” | 第19-21页 |
·市民刑罚——区别于道德刑罚 | 第21-23页 |
·心理强制 | 第23-27页 |
·国家的目的——绝对不允许权利侵害发生 | 第24页 |
·物理强制的局限性 | 第24-25页 |
·心理阻止 | 第25-27页 |
·法律威慑(立法威慑) | 第27-30页 |
·法律威慑的必要性——司法威慑不能作为实现心理强制的手段 | 第27-28页 |
·法律威慑(立法威慑)的可行性 | 第28-29页 |
·法律执行与立法威慑之间的联系 | 第29-30页 |
·刑罚法规的绝对性和确定性 | 第30-33页 |
·刑罚法规的绝对性 | 第30-31页 |
·刑罚法规的确定性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费氏“心理强制说”蕴含的刑罚根据论——一体论 | 第33-38页 |
·立法一般预防(法律威慑、立法威慑) | 第34-36页 |
·否定道德报应(道义报应),认为刑罚法规的目的是预防犯罪 | 第34-35页 |
·排斥特别预防(个别预防),主张一般预防 | 第35页 |
·反对司法威慑(行刑威慑),提倡立法威慑(法律威慑) | 第35-36页 |
·法律报应 | 第36-38页 |
第四章 费氏“心理强制说”评析 | 第38-48页 |
·费氏“心理强制说”的主要缺陷 | 第38-42页 |
·对犯罪者实施犯罪前的心理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 | 第38-40页 |
·对潜在犯罪者的“法律常识”期望过高 | 第40-41页 |
·可能导致刑罚法规愈来愈严厉 | 第41页 |
·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类和平的梦想 | 第41-42页 |
·费氏“心理强制说”的主要贡献 | 第42-48页 |
·逻辑论证体系的完整性与严密性 | 第42-45页 |
·隐含排斥专制主义、反对罪刑擅断理念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附录 B 费尔巴哈“心理强制说”逻辑结构简图 | 第55-56页 |
附录 C 费尔巴哈生平 | 第56-58页 |
附录 D 费尔巴哈的主要著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