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及影响因素--基于在校学生主观判断的实证结果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经济背景 | 第9页 |
| ·社会背景 | 第9-10页 |
| ·法律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 ·文献回顾 | 第11-16页 |
| ·国外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国内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研究 | 第13-16页 |
|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回顾 | 第17-24页 |
| ·基本概念 | 第17-20页 |
| ·就业和大学生就业 | 第17-18页 |
| ·就业歧视和性别歧视 | 第18-20页 |
| ·理论回顾 | 第20-24页 |
| ·歧视的早期思想脉络 | 第20-21页 |
| ·贝克尔歧视理论 | 第21-24页 |
| 3 歧视模型比较 | 第24-29页 |
| ·个人偏见模型 | 第24-25页 |
| ·雇主歧视 | 第24-25页 |
| ·顾客歧视 | 第25页 |
| ·雇员歧视 | 第25页 |
| ·统计性歧视 | 第25-26页 |
| ·非竞争性歧视模型 | 第26-28页 |
| ·拥挤效应 | 第26-27页 |
| ·双重劳动力市场 | 第27页 |
| ·搜寻成本 | 第27-28页 |
| ·串谋行为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4 统计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9-44页 |
| ·样本描述 | 第29-30页 |
| ·资料来源 | 第29-30页 |
| ·变量测量 | 第30页 |
|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0-39页 |
| ·大学生就业中性别区别的现状 | 第30-33页 |
| ·性别对于受试者主观判断的影响 | 第33-36页 |
| ·专业对于受试者主观判断的影响 | 第36-38页 |
| ·产生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原因 | 第38-39页 |
| ·结果及推论 | 第39-44页 |
| ·存在性别歧视 | 第39-40页 |
| ·性别歧视的隐蔽性 | 第40页 |
| ·维权意识有待加强 | 第40-41页 |
| ·性别歧视产生的主要原因 | 第41-44页 |
| 5 模型及解释 | 第44-52页 |
| ·模型的设定 | 第44-46页 |
| ·变量选择 | 第44-45页 |
| ·建立模型 | 第45-46页 |
| ·模型参数估计 | 第46-48页 |
| ·载荷参数估计 | 第46-47页 |
| ·路径参数估计 | 第47-48页 |
| ·模型结果解释 | 第48-50页 |
| ·主要结论 | 第50-52页 |
| ·性别歧视普遍存在 | 第50页 |
| ·在校大学生对性别歧视的认识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 第50-52页 |
| 6 解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措施和对策 | 第52-55页 |
| ·完善国家立法 | 第52-53页 |
| ·女性生育补偿社会化 | 第53页 |
| ·转变用人观念,提高全社会的反性别歧视意识 | 第53-54页 |
| ·女大学生应调整心态,提高自身素质 | 第54-55页 |
| 7 结论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后记 | 第62-63页 |
| 附录A | 第63-66页 |
| 附录B | 第66-70页 |
| 附录C | 第70页 |
| 附录D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