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7页 |
·本文的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14-15页 |
·转型时期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理论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转型时期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实证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2-24页 |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24-27页 |
第二章 转型国家及其劳动力资源配置体系 | 第27-45页 |
·经济转型:从计划到市场 | 第27-33页 |
·转型国家 | 第27-28页 |
·转型前的经济状态 | 第28-29页 |
·转型的目标、步骤和不同策略 | 第29-32页 |
·转型将于何时结束? | 第32-33页 |
·转型之前的劳动力资源配置体系 | 第33-38页 |
·转型之前劳动力资源的“计划性”配置 | 第33-35页 |
·转型之前劳动力资源配置体系的优点 | 第35-36页 |
·转型之前劳动力资源配置体系的弊端 | 第36-38页 |
·转型对劳动力资源配置体系的冲击 | 第38-39页 |
·转型初始条件对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影响: CEE和 CIS的比较 | 第39-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路径安排: OST理论 | 第45-60页 |
·劳动力市场摩擦与最优转型速度 | 第45-49页 |
·规模效应 | 第46页 |
·内生的就业创造 | 第46-48页 |
·内生的就业缩减 | 第48-49页 |
·平衡路径 | 第49页 |
·劳动力偏好与最优转型速度 | 第49-54页 |
·劳动力偏好 | 第50-52页 |
·就业创造和私人部门工资 | 第52页 |
·经济的动态均衡 | 第52-54页 |
·内生的资本积累与最优转型速度 | 第54-57页 |
·转型的最优速度 | 第54-56页 |
·对最优速度的偏离 | 第56-57页 |
·最优转型速度理论的政策含义 | 第57-58页 |
·国企补贴削减的规模及时间安排 | 第57-58页 |
·失业救济的慷慨程度 | 第58页 |
·私有化的方式 | 第58页 |
·转型期间为社会保险赤字融资的幅度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CEE和CIS国家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路径比较及对 OST理论的实证检验 | 第60-98页 |
·宏观:劳动力市场的数量和价格调整 | 第60-72页 |
·“转型衰退”及产出的逐渐恢复 | 第60-64页 |
·劳动力市场的数量调整:就业变动 | 第64-69页 |
·劳动力市场的价格调整:工资变动 | 第69-72页 |
·中观:劳动力资源的结构性再配置 | 第72-81页 |
·劳动力资源在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再配置 | 第72-76页 |
·劳动力资源在不同行业之间的再配置 | 第76-81页 |
·微观:企业层面的就业创造和就业缩减 | 第81-84页 |
·CEE和 CIS国家转型时期的就业创造和就业缩减 | 第81-82页 |
·不同类型企业的就业创造和就业缩减 | 第82-83页 |
·就业创造的地区性不平衡 | 第83-84页 |
·转型时期劳动力的非就业状态 | 第84-89页 |
·失业及就业不足 | 第84-86页 |
·劳动力闲置 | 第86-87页 |
·非正式就业 | 第87-89页 |
·对OST理论的实证检验及其修正目标 | 第89-94页 |
·实证分析 | 第89-91页 |
·OST理论的不足之处及其修正目标 | 第91-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8页 |
第五章 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制度安排:对OST理论的修正 | 第98-124页 |
·转型时期影响再配置的劳动力市场制度 | 第98-109页 |
·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得者”与“失者” | 第98-101页 |
·转型时期的劳动力市场制度 | 第101-109页 |
·引入制度性因素:对 OST理论的修正 | 第109-116页 |
·假设 | 第109-110页 |
·理论推导 | 第110-113页 |
·对修正后理论的蒙特卡罗模拟及其政策建议 | 第113-116页 |
·作为最低工资的“非就业福利”—对修正后模型的延伸 | 第116-118页 |
·从转型国家的非就业福利支出解释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差异 | 第118-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4页 |
第六章 对 CEE和CIS国家劳动力市场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124-156页 |
·转型时期 CEE和 CIS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 | 第124-135页 |
·工资决定机制 | 第124-127页 |
·就业保护立法 | 第127-129页 |
·对劳动力的征税 | 第129-130页 |
·非就业福利和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 | 第130-135页 |
·劳动力市场制度对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效应分析 | 第135-140页 |
·工资体系的效应 | 第135-136页 |
·就业保护立法的效应 | 第136-137页 |
·对劳动力征税的效应 | 第137-138页 |
·非就业福利和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效应 | 第138-140页 |
·失业福利改革的影响—以斯洛文尼亚为例的实证分析 | 第140-150页 |
·1998年斯洛文尼亚失业福利体系的改革 | 第140-141页 |
·不同群体的界定 | 第141-144页 |
·实证模型 | 第144-145页 |
·变量描述 | 第145-146页 |
·数据来源 | 第146页 |
·实证分析的结果 | 第146-149页 |
·结论 | 第149-150页 |
·对转型国家劳动力市场制度进一步改革的若干建议 | 第150-152页 |
·对 CEE国家劳动力市场制度的改革建议 | 第150-151页 |
·对 CIS国家劳动力市场制度的改革建议 | 第151-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152-156页 |
第七章 从 CEE和CIS的比较谈对中国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启示 | 第156-181页 |
·我国转型时期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路径 | 第156-163页 |
·我国劳动力资源在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再配置 | 第156-158页 |
·我国劳动力资源的行业性结构再配置 | 第158-160页 |
·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城乡再配置 | 第160-162页 |
·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地区性再配置 | 第162-163页 |
·影响我国劳动力再配置的重要因素:劳动力市场制度 | 第163-170页 |
·户籍政策及基于户籍的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 | 第163-165页 |
·工资形成机制 | 第165-166页 |
·社会保障 | 第166-168页 |
·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 | 第168-170页 |
·CEE和 CIS国家的比较对中国的若干启示 | 第170-179页 |
·促进劳动力需求—“促新限老”、进一步利用外资 | 第172-175页 |
·完善劳动力供给—促进流动、提升社会人力资本 | 第175-177页 |
·促进供需匹配—建立并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 | 第177-179页 |
·本章小结 | 第179-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95页 |
后记 | 第195-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