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叶片持绿性评价指标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持绿性概念和评价方法 | 第11-12页 |
·持绿型作物的分类 | 第12-13页 |
·作物持绿性的生理生化机理 | 第13-17页 |
·持绿性与叶片衰老 | 第13页 |
·叶片氮动态 | 第13-14页 |
·持绿性与光合作用 | 第14页 |
·叶绿素代谢 | 第14-15页 |
·持绿性与植株含水量 | 第15页 |
·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变化 | 第15-16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16-17页 |
·持绿性的生物学特点 | 第17-18页 |
·持绿性与产量 | 第17页 |
·持绿性与抗性 | 第17-18页 |
·作物持绿性的遗传研究 | 第18-19页 |
·持绿性的基因分类 | 第18页 |
·持绿性的基因效应 | 第18-19页 |
·影响作物持绿性的环境因素研究 | 第19页 |
·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试验内容 | 第21-22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2-25页 |
·生理生化研究的测定 | 第22-25页 |
·持绿性评价指标研究的测定 | 第25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50页 |
·不同基因型玉米吐丝后持绿性差异 | 第26-28页 |
·绿叶数变化 | 第26页 |
·持绿度变化 | 第26-27页 |
·绿叶面积持续期差异 | 第27-28页 |
·不同基因型玉米吐丝后生理生化差异 | 第28-34页 |
·光合色素含量变化 | 第28-30页 |
·光合参数变化 | 第30-31页 |
·保护酶活性变化 | 第31-33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 第33页 |
·MDA含量变化 | 第33-34页 |
·持绿性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34-35页 |
·持绿性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35-40页 |
·持绿性与吐丝期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持绿性与成熟期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持绿性与不同时期光合参数的相关分析 | 第37-39页 |
·持绿性与生育期及其他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39-40页 |
·持绿性与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 第40-47页 |
·影响绝对GLAD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 第40-41页 |
·影响相对GLAD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 第41页 |
·影响成熟期持绿度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 第41-47页 |
·持绿性与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第47-48页 |
·持绿性与相关性状的聚类分析 | 第48-50页 |
4 讨论 | 第50-57页 |
·玉米持绿性的生理生化基础 | 第50-52页 |
·光和色素与光合参数变化 | 第50页 |
·叶片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机制 | 第50-52页 |
·玉米持绿性与产量的关系 | 第52-53页 |
·玉米持绿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 第53-56页 |
·玉米持绿性与吐丝期性状的关系 | 第53-54页 |
·玉米持绿性与成熟期性状的关系 | 第54页 |
·玉米持绿性与不同时期光合参数的关系 | 第54-55页 |
·玉米持绿性与生育期及其他农艺性状的关系 | 第55-56页 |
·玉米持绿性指标的筛选 | 第56-57页 |
5 结论 | 第57-58页 |
6 后续研究建议 | 第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