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11页 |
| 一、并购概念分类及会计处理 | 第11-20页 |
| (一) 并购的相关概念 | 第11-13页 |
| 1、合并 | 第11-12页 |
| 2、收购 | 第12页 |
| 3、会计上的企业并购概念 | 第12-13页 |
| (二) 企业并购的分类 | 第13-14页 |
| (三) 会计处理的争论焦点——换股兼并交易 | 第14-17页 |
| 概念汇总图 | 第17-18页 |
| 并购概念、分类及会计处理汇总表 | 第18-20页 |
| 二、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解释与比较分析 | 第20-34页 |
| (一) 企业并购会计的基本方法 | 第20页 |
| (二) 购买法运作机理 | 第20-25页 |
| (三) 权益结合法运作机理 | 第25-27页 |
| (四) 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比较 | 第27-34页 |
| 1、所依据的会计假设不同 | 第27-28页 |
| 2、会计处理方法不同 | 第28页 |
| 3、会计手续不同 | 第28-29页 |
| 4、所产生的会计后果不同 | 第29页 |
| 5、被并企业资产价值的计价基础不同 | 第29页 |
| 6、购买商誉的确认及合并费用的处理不同 | 第29-30页 |
| 7、所确认的合并成本不同 | 第30页 |
| 8、并购前的利润继承与否不同 | 第30页 |
| 9、对对外报告的影响不同 | 第30-31页 |
| 10、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不同 | 第31-33页 |
| 11、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不同 | 第33-34页 |
| 三、权益结合法的适用性分析 | 第34-40页 |
| (一) 国际趋势——提倡购买法,禁止或严格限制权益结合法 | 第34-37页 |
| (二) 权益结合法在我国当前并购市场环境下的适用性分析 | 第37-38页 |
| 1、目前我国对权益结合法的态度 | 第37-38页 |
| 2、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权益结合法仍有其在理论中存在的合理性 | 第38页 |
| 3、当前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允许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并存 | 第38页 |
| (三) 对未来我国并购会计处理方法规定的设想 | 第38-40页 |
| 1、采用购买法是我国未来制定具体准则的趋势 | 第39页 |
| 2、采用购买法是顺应会计制度要求的趋势 | 第39-40页 |
| 四、权益结合法适用于我国实际并购交易 | 第40-46页 |
| (一) 权益结合法应用实例 | 第40-43页 |
| 【案例1】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吸收合并方式合并TCL通讯 | 第40-41页 |
| 【案例2】 上海第一百货与华联商厦采用换股吸收合并方式进行合并 | 第41-43页 |
| 【案例3】 清华同方以股权交换方式吸收合并鲁颖电子 | 第43页 |
| (二) 权益结合法在实践中有存在的空间及合理性 | 第43-46页 |
| 五、使用权益结合法的限制条款 | 第46-54页 |
| (一) 我国制定权益结合法应用限制的考虑因素 | 第46-47页 |
| 1、借鉴国际惯例,兼顾我国国情 | 第46页 |
| 2、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的适用条件互斥 | 第46页 |
| 3、要使权益结合法的应用条件具有可操作性 | 第46页 |
| 4、降低权益结合法的应用门槛 | 第46页 |
| 5、发挥监管部门的作用 | 第46页 |
| 6、合理确定权益结合法的应用范围 | 第46-47页 |
| (二) 我国制定权益结合法应用限制的参考依据 | 第47-50页 |
| 1、美国1970年APB意见书第16号对使用权益结合法的限制条款 | 第47-50页 |
| APB意见书第16号.判别是否可采用权益结合法的流程图 | 第49-50页 |
| 2、英国标准会计实务公告(SSAP)第23号对使用权益结合法的限制条款 | 第50页 |
| (三) 对APB意见书第16号条款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 第50-52页 |
| (四) 我国限制使用权益结合法的建议条款 | 第52-53页 |
| (五) 尚存疑虑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后记 | 第55-56页 |
| 附录、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差异比较表 | 第56-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6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