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5页 |
·选题背景、意义与目的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和进展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1章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概述 | 第15-26页 |
·《准则》的性质 | 第15页 |
·《准则》的适用范围 | 第15-16页 |
·《准则》制定所参照的国际文件 | 第16-21页 |
·威尼斯宪章(The Venice Charter) | 第17-18页 |
·巴拉宪章(The Burra Charter) | 第18-21页 |
·《准则》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准则》的制定者与协作者 | 第23-26页 |
第2章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制定背景 | 第26-44页 |
·国际文物古迹保护思想的变化 | 第26-35页 |
·现代文物古迹保护的思想源泉 | 第26-29页 |
·雅典宪章 | 第29页 |
·战后城市记忆的重建与保护 | 第29-30页 |
·保护文化遗产 | 第30-31页 |
·古迹保护向专业化科学化发展 | 第31-33页 |
·主要国际宪章内容概述 | 第33-35页 |
·我国文物古迹保护状况概述 | 第35-41页 |
·文物古迹的分类 | 第35-38页 |
·文物古迹的保护方法 | 第38-41页 |
·《准则》制定前我国文物古迹保护的主要问题 | 第41-44页 |
第3章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制定 | 第44-84页 |
·前期工作,1990 年至1997 年 | 第44-45页 |
·《中国文物建筑保护实践与理论》的课题研究 | 第44页 |
·盖蒂保护研究所与国家文物局第四阶段项目合作 | 第44-45页 |
·准备阶段,1997 年10 月到1998 年1 月 | 第45-49页 |
·国家文物局发出邀请 | 第45页 |
·编撰项目组成立 | 第45-46页 |
·第一次会议 | 第46-47页 |
·框架与提纲 | 第47-49页 |
·撰写修改,1998 年1 月到2000 年10 月 | 第49-76页 |
·第一稿,《中国文物古迹保护纲要》 | 第49-52页 |
·赴澳研讨班 | 第52-53页 |
·第二稿,《中国文物古迹保护纲要》 | 第53-56页 |
·第三稿,《中国文物古迹保护纲要》 | 第56-57页 |
·顾问组第一次会议 | 第57-58页 |
·中澳美三方编撰组成员讨论《准则》的修改 | 第58-59页 |
·承德研讨会 | 第59-61页 |
·第四稿,《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 第61-63页 |
·第二次访澳 | 第63-64页 |
·中澳美三方编撰组成员讨论《准则》的修改 | 第64页 |
·赴我国文物古迹点考察 | 第64页 |
·第五、六、七稿,《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 第64-66页 |
·赴我国文物古迹点考察 | 第66页 |
·第八稿,《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 第66-68页 |
·顾问组第二次会议 | 第68-69页 |
·第九稿,《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 第69-72页 |
·赴美考察 | 第72-73页 |
·顾问组第三次会议 | 第73页 |
·第十稿,《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 第73-76页 |
·成稿通过,2000 年10 月10 日 | 第76-77页 |
·实践项目 | 第77-82页 |
·实践项目一:敦煌莫高窟保护项目 | 第77-81页 |
·实践项目二: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保护项目 | 第81-82页 |
·后续工作 | 第82-84页 |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发行 | 第82-83页 |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研讨会 | 第83页 |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实例》的编写 | 第83-84页 |
第4章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作用 | 第84-106页 |
·《准则》将国际原则、政府法规与专业操作衔接起来 | 第84-99页 |
·延续并扩展了对“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的理解 | 第84-94页 |
·顺承了“三大价值”的概念 | 第94-98页 |
·确定保护单位及“四有”工作 | 第98-99页 |
·《准则》强调了评估在保护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 第99-100页 |
·保护 | 第99-100页 |
·评估的作用 | 第100页 |
·《准则》明确了文物古迹保护程序 | 第100-106页 |
·我国传统的维修工作程序 | 第101-102页 |
·《巴拉宪章》所制定的工作程序 | 第102页 |
·《准则》制定过程中参考的工作程序 | 第102页 |
·《准则》所制定的工作程序 | 第102-106页 |
第5章 反思《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 第106-110页 |
·《准则》的收获 | 第106-107页 |
·广泛的讨论与交流 | 第106页 |
·合作与学习 | 第106-107页 |
·实践应用 | 第107页 |
·《准则》留下的遗憾 | 第107-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3页 |
致谢与声明 | 第113-114页 |
附录 A | 第114-120页 |
附录 B | 第120-144页 |
附录 C | 第144-150页 |
附录 D | 第150-15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