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5页 |
·问题的提出、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8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3页 |
·技术创新含义的研究 | 第8-9页 |
·技术创新的特点研究 | 第9-10页 |
·技术创新研究的特点 | 第10页 |
·关于技术创新主体的研究 | 第10-11页 |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界定的研究 | 第11-12页 |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第12-13页 |
·研究的基本路径与框架 | 第13-15页 |
2 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支持 | 第15-29页 |
·企业的不同特征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 | 第15-17页 |
·企业素质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 | 第15-16页 |
·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 | 第16页 |
·企业创新战略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 | 第16-17页 |
·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分析 | 第17-22页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 | 第17页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结构 | 第17-18页 |
·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及过程模型分析 | 第18-22页 |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系统性模型 | 第22-26页 |
·模型的具体内容 | 第24-25页 |
·模型的主要特点 | 第25-26页 |
·技术创新过程系统结构与调控 | 第26-28页 |
·技术创新组织内部结构的协调 | 第26-27页 |
·技术创新系统基本要素的调控 | 第27页 |
·技术创新组织与外部环境的调节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分析 | 第29-35页 |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 第29-32页 |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分析 | 第32-34页 |
·企业技术创新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的主动性 | 第32页 |
·企业技术创新方式单一 | 第32-33页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缺乏 | 第33页 |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错位 | 第33-34页 |
·没有形成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 第35-42页 |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 第35-38页 |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5-36页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36-37页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内容 | 第37-38页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 第38-39页 |
·评价模型 | 第38页 |
·评价程序 | 第38-39页 |
·综合评价与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5 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 第42-49页 |
·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 第42页 |
·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 | 第42-45页 |
·科研制度创新 | 第42-43页 |
·企业制度创新 | 第43页 |
·市场制度创新 | 第43-44页 |
·政府激励制度的创新 | 第44页 |
·所有制实现形式和管理制度创新 | 第44页 |
·中介机构的制度创新 | 第44-45页 |
·使企业尽快面向市场,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 第45页 |
·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 第45-46页 |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壮大企业的科技实力 | 第46页 |
·正确把握引进吸收和自主开发的关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第46-47页 |
·提供相关环境支撑 | 第47-48页 |
·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的外部环境 | 第47-48页 |
·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的内部环境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6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