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导言 | 第7-9页 |
| 一、“苦痛”诗学的人文因缘 | 第9-17页 |
| (一) “苦痛”的感知与体验 | 第9-13页 |
| 1、个人禀赋中忧郁悲观的天性 | 第9-12页 |
| 2、悲怆的性格以及悲剧的命运 | 第12-13页 |
| (二) “苦痛”的转移与解脱 | 第13-17页 |
| 1、“苦痛”的转移 | 第13-15页 |
| 2、“苦痛”的解脱 | 第15-17页 |
| 二、“苦痛”诗学的构架 | 第17-33页 |
| (一) “苦痛”的体认 | 第17-19页 |
| (二) “苦痛”的感悟 | 第19-26页 |
| 1、人生苦痛的悲剧感悟 | 第20-23页 |
| 2、苦痛感悟的抒发与阐释 | 第23-26页 |
| (三) “苦痛”的超越 | 第26-33页 |
| 1、对叔氏生命哲学的超越尝试 | 第26-29页 |
| 2、人生苦痛哲学的别样阐释 | 第29-33页 |
| 三、“苦痛”诗学的历史价值 | 第33-40页 |
| (一) “苦痛”诗学的理论价值 | 第33-36页 |
| (二) “苦痛”诗学的实践贡献 | 第36-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