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消费者群体纠纷诉讼解决机制的理论分析 | 第10-17页 |
第一节 消费者群体纠纷诉讼解决机制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0-13页 |
一、解决新型消费纠纷的需要 | 第10-11页 |
二、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 | 第11-12页 |
三、司法权力效益的扩张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消费者群体纠纷诉讼解决机制的特性 | 第13-15页 |
一、人数众多性 | 第13-14页 |
二、成员之间存在共同的利害关系 | 第14页 |
三、权利实现的间接性 | 第14页 |
四、判决效力的扩张性 | 第14-15页 |
五、诉讼效益的公益性 | 第15页 |
第三节 消费者群体纠纷诉讼解决机制的功效 | 第15-17页 |
一、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 第15-16页 |
二、有利于法律适用的统一,维护司法权威 | 第16页 |
三、有利于实现社会公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我国消费者群体纠纷诉讼解决机制——代表人诉讼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 第17-25页 |
第一节 我国消费者群体纠纷典型案例及其分析 | 第17-20页 |
一、钻石金表案及其分析 | 第17-18页 |
二、龙胆泻肝丸纠纷案及其分析 | 第18-20页 |
第二节 代表人诉讼的相关规定 | 第20-23页 |
一、代表人诉讼的构成要件 | 第20-22页 |
二、代表人诉讼的运行特点 | 第22-23页 |
三、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相关改进 | 第23页 |
第三节 代表人诉讼的问题分析 | 第23-25页 |
一、代表人的诉讼实施权合法性问题 | 第23页 |
二、代表人缺乏实体处分权 | 第23-24页 |
三、被代表人的权利保障问题 | 第24页 |
四、“选择加入”的权利登记问题 | 第24页 |
五、举证责任的问题 | 第24-25页 |
六、诉讼激励机制的缺失 | 第25页 |
第三章 国外典型消费者群体纠纷诉讼解决机制的探究及其借鉴 | 第25-32页 |
第一节 美国消费者群体纠纷诉讼解决机制:集团诉讼 | 第25-27页 |
一、集团诉讼的构成要件 | 第26页 |
二、集团诉讼的重要程序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德国消费者群体纠纷诉讼解决机制:团体诉讼 | 第27-30页 |
一、团体诉讼的不作为之诉 | 第28-29页 |
二、团体诉讼的损害赔偿之诉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国外典型消费者群体纠纷诉讼解决机制的选择性借鉴 | 第30-32页 |
一、国情及文化差异导致的选择性借鉴 | 第30页 |
二、集团诉讼的选择性借鉴 | 第30-31页 |
三、团体诉讼的选择性借鉴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消费者群体纠纷诉讼解决机制的构想 | 第32-44页 |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代表人诉讼 | 第33-38页 |
一、扩大诉讼的适用范围 | 第34页 |
二、赋予代表人一定的实体处分权 | 第34-35页 |
三、加强对代表人资格的审查和代表人行为的监督 | 第35页 |
四、选择退出机制代替权利登记制度 | 第35-36页 |
五、举证责任的重新分配 | 第36-37页 |
六、诉讼费用制度的跟进 | 第37页 |
七、实行强制律师代理制度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引进团体诉讼 | 第38-44页 |
一、赋予消费者协会团体诉讼资格的可行性分析 | 第38-41页 |
二、消费者协会团体诉讼的具体构建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