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 第1-14页 |
1.1 本研究工作的意义 | 第9-13页 |
1.1.1 2-氯-5-氯甲基吡啶的合成 | 第10-11页 |
1.1.2 吡虫啉的合成 | 第11-13页 |
1.2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13页 |
1.3 本工作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2.1 湿式氧化技术 | 第14-16页 |
2.1.1 湿式氧化法的特点 | 第14-15页 |
2.1.2 湿式氧化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5-16页 |
2.2 催化湿式空气氧化法 | 第16-18页 |
2.2.1 催化湿式空气氧化技术 | 第16-17页 |
2.2.2 催化湿式空气氧化中的特点 | 第17页 |
2.2.3 催化湿式空气氧化技术进展 | 第17-18页 |
2.3 催化湿式氧化 | 第18-21页 |
2.3.1 催化湿式氧化机理 | 第18-19页 |
2.3.2 均相催化湿式氧化 | 第19-20页 |
2.3.3 非均相催化湿式氧化 | 第20-21页 |
2.4 催化湿式氧化中的贵金属催化剂及其发展 | 第21-22页 |
2.5 非贵金属催化剂 | 第22-25页 |
2.5.1 铜系列 | 第22-23页 |
2.5.2 稀土系列 | 第23-25页 |
2.6 非贵金属 Cu催化剂的流失 | 第25-27页 |
2.6.1 酸性溶出 | 第25页 |
2.6.2 反应性溶出 | 第25-26页 |
2.6.3 复合氧化物的Cu~2+的溶出流失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实验操作部分 | 第27-32页 |
3.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7-28页 |
3.1.1 实验药品 | 第27页 |
3.1.2 实验设备 | 第27页 |
3.1.3 实验步骤 | 第27-28页 |
3.2 催化湿式氧化实验 | 第28-29页 |
3.2.1 实验药品 | 第28页 |
3.2.2 实验装置 | 第28-29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29页 |
3.3 国际法 CODcr的测定 | 第29-31页 |
3.3.1 实验药品 | 第30页 |
3.3.2 实验装置 | 第30页 |
3.3.3 实验步骤 | 第30-31页 |
3.4 比表面积的测试 | 第31页 |
3.5 金属溶出量的测试 | 第31页 |
3.6 X射线衍射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湿式氧化3-甲基吡啶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32-35页 |
4.1 温度对 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32页 |
4.2 氧分压对 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4.3 pH值对 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4.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五章 均相催化湿式氧化3-甲基吡啶的研究 | 第35-37页 |
5.1 均相催化剂种类对 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35页 |
5.2 硝酸铜用量对 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5.3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六章 非均相催化湿式氧化3-甲基吡啶的研究 | 第37-52页 |
6.1 催化剂的制备基础 | 第37页 |
6.2 铜系列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37-44页 |
6.2.1 铜系列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概论 | 第37-38页 |
6.2.2 Cu/Mn(A系列)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筛选讨论 | 第38-40页 |
6.2.3 Cu/Ce(B系列)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筛选讨论 | 第40-44页 |
6.3 钟系列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44-49页 |
6.3.1 饰系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概论 | 第44页 |
6.3.2 Ce/Mn(E系列)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筛选讨论 | 第44-47页 |
6.3.3 Ce/Ag(H系列)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筛选讨论 | 第47-49页 |
6.4 催化剂用量考察 | 第49-51页 |
6.4.1 Cu/Mn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6.4.2 Cu/Ce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50页 |
6.4.3 Ce/Mn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6.5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七章 催化剂的流失原因与解决 | 第52-62页 |
7.1 催化剂活性组分的流失 | 第52-54页 |
7.1.1 酸性溶出 | 第52-53页 |
7.1.2 反应性溶出 | 第53-54页 |
7.2 解决 Cu~2+及其它离子的溶出流失的试验 | 第54-57页 |
7.2.1 复合氧化物中金属离子的溶出 | 第54-57页 |
7.3 催化剂稳定原因浅析 | 第57-59页 |
7.3.1 从催化剂结构方面说明催化剂稳定的原因 | 第57-58页 |
7.3.2 焙烧温度影响催化剂稳定性的原因 | 第58页 |
7.3.3 稀土添加量影响催化剂稳定性的原因 | 第58-59页 |
7.4 影响催化剂流失的反应条件 | 第59-61页 |
7.4.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9页 |
7.4.2 pH值对催化剂流失的影响 | 第59-60页 |
7.4.3 结果和讨论 | 第60-61页 |
7.5 催化剂活性组分流失的解决 | 第61-62页 |
7.5.1 改变催化剂结构 | 第61页 |
7.5.2 改进工艺条件 | 第61-62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