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的背景与框架 | 第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16-17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2. 文献综述及启示 | 第19-36页 |
2.1 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2.1.1 毕业论文总体质量水平不容乐观 | 第19页 |
2.1.2 抄袭、剽窃现象严重 | 第19-20页 |
2.1.3 论文格式不规范 | 第20页 |
2.1.4 参考文献标注不规范 | 第20-21页 |
2.2 对论文参考文献的研究 | 第21-26页 |
2.2.1 参考文献应遵循的原则 | 第21-22页 |
2.2.2 参考文献的功能 | 第22-25页 |
2.2.3 国内学者对论文引文的分析 | 第25-26页 |
2.3 对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26-34页 |
2.3.1 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 第26-30页 |
2.3.2 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 | 第30-32页 |
2.3.3 健全规章制度,科学规范答辩程序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及启示 | 第34-36页 |
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6-40页 |
3.1 学位论文 | 第36-37页 |
3.2 论文形式质量检验法 | 第37-38页 |
3.3 抄袭、剽窃和侵占 | 第38-39页 |
3.4 引文分析 | 第39-40页 |
4. 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检查 | 第40-66页 |
4.1 对部分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电话调查 | 第40-41页 |
4.2 对部分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的问卷调查 | 第41-42页 |
4.3 毕业论文形式质量检验法的应用 | 第42-50页 |
4.3.1 论文形式质量检查各项数据的描述统计 | 第42-45页 |
4.3.2 论文形式质量检验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的详细说明 | 第45-50页 |
4.4 对毕业论文的引文分析 | 第50-53页 |
4.4.1 引文统计的方法 | 第50页 |
4.4.2 引文量分析 | 第50-51页 |
4.4.3 引文类型分析 | 第51页 |
4.4.4 引文年代分析 | 第51-53页 |
4.5 论文成绩与其形式质量关系研究 | 第53-56页 |
4.6 原因分析 | 第56-57页 |
4.7 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57-59页 |
4.7.1 对英国“六段论”式学位论文的概括 | 第57-58页 |
4.7.2 我国学者对研究框架的总结 | 第58-59页 |
4.7.3 小结 | 第59页 |
4.8 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检查流程 | 第59-63页 |
4.8.1 论文框架检验 | 第60-61页 |
4.8.2 形式质量检查 | 第61页 |
4.8.3 论文的内容检查 | 第61-63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5. 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规范与控制技术研究 | 第66-80页 |
5.1 提高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强调领导的管理作用(强调领导作用) | 第66-67页 |
5.1.1 提高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 | 第66-67页 |
5.1.2 强调领导在质量改进中的作用 | 第67页 |
5.2 制定毕业论文指导书(文件化管理) | 第67-73页 |
5.2.1 本科生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 第67-72页 |
5.2.2 本科生毕业论文格式规定 | 第72-73页 |
5.3 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控制流程(过程控制) | 第73-78页 |
5.3.1 毕业论文动员大会 | 第75页 |
5.3.2 认真对待选题 | 第75-77页 |
5.3.3 建立论文评估体系 | 第77-78页 |
5.4 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 第78-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6. 总结 | 第80-8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0-82页 |
6.1.1 数据分析与问题总结 | 第80-81页 |
6.1.2 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 第81页 |
6.1.3 可用于提高毕业生论文质量的控制技术与管理措施 | 第81-82页 |
6.2 未尽问题与进一步研究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附录 | 第86-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