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46页 |
第一章 无机物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27页 |
·土壤中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污染的现状 | 第12-13页 |
·影响植物从土壤中吸收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的因素 | 第13-15页 |
·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13-14页 |
·植物的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 第14页 |
·微生物的影响 | 第14页 |
·竞争离子的影响 | 第14-15页 |
·现有的污染土壤治理方法 | 第15-20页 |
·物理化学措施 | 第15-17页 |
·工程方法 | 第15页 |
·化学固定法 | 第15-16页 |
·土壤淋洗法 | 第16-17页 |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 | 第17页 |
·玻璃化技术 | 第17页 |
·生物措施 | 第17-19页 |
·动物修复技术 | 第17-18页 |
·微生物修复技术 | 第18页 |
·植物修复技术 | 第18-19页 |
·农业措施 | 第19-20页 |
·蕨类植物在修复环境中无机污染物的潜在能力 | 第20-27页 |
·超积累植物在科属内的分布特点及其意义 | 第20-21页 |
·蕨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 第21页 |
·蕨类植物对无机污染物的吸收 | 第21-26页 |
·蕨类植物对于重金属元素(Cd、Cu、Zn、Ni、Pb、Cr等)的吸收 | 第22-23页 |
·蕨类植物对于稀土元素(REEs)的吸收 | 第23-24页 |
·蕨类植物对于放射性核素(~(137、134)Cs、~(85、90)Sr)的吸收 | 第24-25页 |
·蕨类植物对于其它元素(As、N、P等)的吸收 | 第25-26页 |
·蕨类植物的生物习性和繁衍方式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植物忍耐和超积累无机污染物的生理和分子机理的研究 | 第27-38页 |
·超积累植物或忍耐植物对重金属吸收、转运和贮存过程及其分子机理 | 第27-30页 |
·根际分泌物的作用 | 第27-28页 |
·根部的吸收及贮存 | 第28-29页 |
·木质部的运输作用 | 第29页 |
·重金属在叶部的贮存 | 第29-30页 |
·超积累植物和忍耐植物的解毒机理 | 第30-35页 |
·金属硫蛋白(MTs) | 第30-31页 |
·植物络合素(PCs) | 第31-32页 |
·有机酸 | 第32-33页 |
·氨基酸 | 第33页 |
·其他结合物质 | 第33-34页 |
·氧化还原作用 | 第34页 |
·抗氧化系统 | 第34-35页 |
·研究植物忍耐和积累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机理的主要手段 | 第35-38页 |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机(HPLC—ICP—MS) | 第35页 |
·X-射线吸收光谱(XAS) | 第35-36页 |
·同位素示踪技术 | 第36页 |
·微区分析技术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诱导植物超积累的方法及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修复的作用 | 第38-46页 |
·有机整合物诱导技术 | 第38-41页 |
·相关研究结果 | 第38-39页 |
·诱导产生超积累现象的原理 | 第39-40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基因工程诱导技术 | 第41-42页 |
·相关的研究结果 | 第41-42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42页 |
·CO_2浓度升高诱导技术 | 第42-46页 |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根系及根际环境的影响 | 第43-44页 |
·大气中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抗胁迫能力的影响 | 第44-46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46-104页 |
第四章 不同水培的苋科植物对~(134)Cs的吸收和积累 | 第46-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供试植物 | 第46-47页 |
·营养液组分 | 第47页 |
·植物的培养和处理 | 第47页 |
·~(134)Cs活度的测定 | 第47-48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8-51页 |
·植物生物量 | 第48-49页 |
·植物对~(134)Cs的积累和转移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第五章 苋菜和籽粒苋对土壤中~(134)Cs的修复研究 | 第52-6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供试植物 | 第52页 |
·供试土壤~(134)Cs污染处理 | 第52-53页 |
·不同的提取剂的解吸作用 | 第53页 |
·不同浓度(NH_4)_2 SO_4溶液的解吸作用 | 第53-54页 |
·植物的培养与处理 | 第54页 |
·~(134)Cs活度的测定方法 | 第54页 |
·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54-59页 |
·各种提取剂对~(134)Cs从土壤中解吸能力的影响 | 第54-56页 |
·植物的生长情况 | 第56页 |
·植物对~(134)Cs的吸收和转移能力 | 第56-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第六章 铜矿尾矿上生长的密毛蕨对Cu的耐性及吸收 | 第60-6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0-62页 |
·材料 | 第60-61页 |
·植物和土壤中Cu含量测定方法 | 第61-62页 |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62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2-68页 |
·废铜矿渣上密毛蕨的生长情况 | 第62-63页 |
·密毛蕨对Cu的吸收及转移能力 | 第63-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第七章 不同蕨类植物对Cu的吸收特性 | 第69-8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植物材料 | 第69页 |
·植物培养与Cu处理 | 第69-70页 |
·生物量和Cu含量测定 | 第70页 |
·酶液的提取 | 第70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第70-71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第71页 |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71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71-80页 |
·三种蕨类植物对Cu的忍耐程度 | 第71-73页 |
·三种蕨类植物对Cu的吸收和积累 | 第73-75页 |
·Cu胁迫对植物叶片MDA、POD和SOD的影响 | 第75-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第八章 CO_2浓度升高对印度芥菜和向日葵蓄积Cu的影响 | 第81-8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2-83页 |
·土壤处理 | 第82页 |
·供试植物 | 第82页 |
·CO_2气体处理装置 | 第82-83页 |
·植物样品中Cu含量测定 | 第83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3-87页 |
·植物生长情况 | 第83-85页 |
·植物对Cu的吸收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第九章 CO_2浓度倍增对蕨类植物修复Cu污染土壤能力的影响 | 第88-10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9-91页 |
·供试土壤 | 第89页 |
·供试植物 | 第89页 |
·CO_2气体处理装置设计 | 第89-90页 |
·CO_2气体处理 | 第90页 |
·植物生物量和Cu积累量的测定 | 第90页 |
·抗氧化物和抗氧化酶的测定 | 第90-91页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 第91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91-99页 |
·植物生长情况 | 第91-94页 |
·植物对Cu的吸收 | 第94-95页 |
·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95-97页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 | 第97-99页 |
·结论 | 第99-100页 |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4页 |
·本文主要研究结果 | 第100-102页 |
·苋科植物对~(134)Cs污染的土壤具有植物修复的潜力 | 第100页 |
·矿山密毛蕨是一种新发现的Cu忍耐和积累植物 | 第100-101页 |
·CO_2气肥对植物修复技术潜在的作用 | 第101-102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02页 |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20页 |
英文摘要 | 第120-123页 |
附录: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