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22页 |
1.1 前言 | 第10页 |
1.2 国内外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 第10-21页 |
1.2.1 水分利用效率的概念及分类 | 第10-11页 |
1.2.2 水分利用效率与抗旱性的关系 | 第11页 |
1.2.3 环境因子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1-14页 |
1.2.4 品种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14页 |
1.2.5 生育期与水分利用效率关系 | 第14-15页 |
1.2.6 水分利用效率相关的形态、生理指标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3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2 处理方法 | 第22页 |
2.3 测试及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2.3.1 指标测定 | 第22-24页 |
2.3.2 计算方法 | 第24页 |
2.3.3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53页 |
3.1 穗期干旱胁迫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24-32页 |
3.1.1 穗期干旱胁迫对GYWUE及组成成分的影响 | 第24-28页 |
3.1.1.1 籽粒产量及敏感性 | 第25-26页 |
3.1.1.2 籽粒耗水量及敏感性 | 第26-27页 |
3.1.1.3 GYWUE及敏感性 | 第27-28页 |
3.1.2 穗期干旱胁迫对TYWUE及组成成分的影响 | 第28-31页 |
3.1.2.1 生物量 | 第29页 |
3.1.2.2 生物耗水量 | 第29-30页 |
3.1.2.3 TYWUE | 第30-31页 |
3.1.3 穗期干旱胁迫对LWUE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 穗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1 出叶速率 | 第32页 |
3.2.2 叶片衰亡速率 | 第32-33页 |
3.2.3 生育期 | 第33页 |
3.2.4 抽雄吐丝间隔期(ASI) | 第33-34页 |
3.3 穗期干旱胁迫对玉米形态指标的影响 | 第34-44页 |
3.3.1 株高 | 第36页 |
3.3.2 叶面积 | 第36-37页 |
3.3.3 粒叶比 | 第37-38页 |
3.3.4 收获指数 | 第38页 |
3.3.5 根、冠指标 | 第38-40页 |
3.3.6 气孔 | 第40-41页 |
3.3.7 穗部性状指标差异 | 第41-44页 |
3.4 穗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44-51页 |
3.4.1 光合指标 | 第44-46页 |
3.4.1.1 光合速率(Pn) | 第45页 |
3.4.1.2 蒸腾速率(Tr) | 第45-46页 |
3.4.1.3 气孔导度(Gs) | 第46页 |
3.4.2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 | 第46-48页 |
3.4.2.1 初始荧光(Fo) | 第46-47页 |
3.4.2.2 最大荧光(Fm) | 第47页 |
3.4.2.3 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与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o) | 第47-48页 |
3.4.3 叶绿素含量 | 第48-49页 |
3.4.4 12h比较失水率 | 第49页 |
3.4.5 渗透调节物质 | 第49-51页 |
3.4.5.1 可溶性糖含量 | 第49-50页 |
3.4.5.2 脯氨酸含量 | 第50-51页 |
3.4.6 相对电导率 | 第51页 |
3.5 GYWUE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51-53页 |
3.5.1 不同水分处理下,GYWUE指标评价体系 | 第51-52页 |
3.5.2 正常供水条件下各指标与干旱胁迫下GYWUE关系 | 第52-53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53-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表 | 第63-65页 |
发表文章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