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引 言 | 第1-13页 |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第 2 章 制动能量回收技术原理及其发展现状 | 第13-23页 |
·制动能量回收的原理 | 第13-21页 |
·直流电机 | 第13-14页 |
·直流电机的再生制动 | 第14-15页 |
·交流感应电机 异步电机 | 第15-16页 |
·三相感应电机的再生制动 | 第16-19页 |
·同步电机和永磁电机 | 第19-21页 |
·制动能量回收技术发展现状 | 第21-23页 |
·HEVAN 系统 | 第21页 |
·PHEV 系统 | 第21-22页 |
·HILS 系统 | 第22-23页 |
第 3 章 电动汽车制动模式及能量回收的约束条件 | 第23-32页 |
·汽车的制动过程 | 第23-27页 |
·汽车的运动阻力 | 第23-25页 |
·制动效能 | 第25-27页 |
·电动汽车制动模式与能量回收的约束条件 | 第27-29页 |
·制动模式 | 第27-28页 |
·制动能量回收的约束条件 | 第28-29页 |
·制动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 第29-32页 |
第 4 章 基于非线性规划的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算法 | 第32-44页 |
·汽车系统的控制规律 | 第32-35页 |
·汽车运行过程中的闭环系统和开环系统 | 第32-33页 |
·驾驶员的传递函数 | 第33-35页 |
·制动能量回收的控制规律 | 第35页 |
·基于非线形规划的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算法 | 第35-39页 |
·制动能量回收的非线性规划模型 | 第35-36页 |
·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算法 | 第36-39页 |
·制动控制算法的仿真实验及结果 | 第39-44页 |
·仿真技术及 Simulink 简介 | 第39-40页 |
·制动能量回收的仿真模型 | 第40-42页 |
·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算法的仿真结果 | 第42-44页 |
第 5 章 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系统的实现 | 第44-68页 |
·系统的硬件构成 | 第44-62页 |
·硬件电路概述 | 第45页 |
·80C552 概述 | 第45-46页 |
·I2C 总线技术及键盘输入 | 第46-48页 |
·单总线技术和温度测量 | 第48-51页 |
·电池电压 电流测量 | 第51-52页 |
·液晶显示界面 | 第52-54页 |
·通讯网络 CAN 总线 | 第54-62页 |
·系统的软件构成 | 第62-65页 |
·制动能量回馈控制算法的软件设计 | 第62-63页 |
·数据采集板的软件设计 | 第63-64页 |
·显示通讯板的软件设计 | 第64-65页 |
·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 第65-68页 |
·电源抗干扰 | 第65-66页 |
·电磁屏蔽 | 第66-67页 |
·软件抗干扰 | 第67-68页 |
第 6 章 能量回收控制算法的评价 | 第68-75页 |
·基于 SAEJ227a 试验循环工况的评价 | 第68-71页 |
·加速段能耗分析 | 第69-71页 |
·等速段能耗分析 | 第71页 |
·减速段能耗分析 | 第71页 |
·基于日本 1015 试验循环工况的评价 | 第71-75页 |
第 7 章 系统的完善 发展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 第75-83页 |
·制动控制算法的改进 | 第75-76页 |
·控制算法的反应速度 | 第76-78页 |
·回馈制动过程中蓄电池的最大可充电流和最大可充时间 | 第78-80页 |
·滑移率和附着系数的影响 | 第80-81页 |
·其他相关问题 | 第81-83页 |
结 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致谢 声明 | 第86-87页 |
附录 1 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算法 MATLAB 源程序 | 第87-88页 |
附录 2 通讯显示板原理图 | 第88-89页 |
附录 3 数据采集板原理图 | 第89-90页 |
附录 4 液晶显示界面图 | 第90-91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