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国内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国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研究的问题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 第17-26页 |
·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大众传播的研究模式 | 第17-18页 |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第18-19页 |
·二级传播理论 | 第19页 |
·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研究 | 第19-20页 |
·基本术语和概念解释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总体目标 | 第23页 |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PRA参与式评估方法 | 第24页 |
·个案访谈法 | 第24页 |
·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不同类型农户信息需求分析 | 第26-39页 |
·不同类型农户科技信息需求状况分析 | 第26-31页 |
·社会救济型和极端贫困型农户的科技信息需求状况 | 第27页 |
·低收入型农户的科技信息需求状况 | 第27页 |
·中等收入型农户科技信息需求状况 | 第27-28页 |
·相对富裕型农户科技信息需求状况 | 第28-31页 |
·影响农户科技信息需求的因素 | 第31-38页 |
·地理环境和通讯基础设施的影响 | 第31-33页 |
·农户日常行为习惯的影响 | 第33-35页 |
·农户文化程度的影响 | 第35-37页 |
·农户生产规模的影响 | 第37页 |
·农民传统观念的影响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农户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及其对农户采纳信息的影响 | 第39-46页 |
·农户习惯接触的信息的渠道 | 第39-41页 |
·不同类型农户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 | 第40-41页 |
·不同主业农户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 | 第41页 |
·不同信息传播渠道对农户采纳科技信息的影响 | 第4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中西部贫困地区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 第46-54页 |
·“最后一公里”问题 | 第46-47页 |
·“最后一公里”信息服务模式与类型 | 第47-53页 |
·政府提供的科技信息服务模式 | 第47页 |
·民间产生的科技信息服务模式 | 第47-49页 |
·多元信息传播主体相结合的科技信息服务模式 | 第49-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农户信息需求与信息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4-59页 |
·大众传播中的服务问题 | 第54-55页 |
·组织传播中的服务问题 | 第55-56页 |
·“最后一公里”信息服务中的管理问题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9-68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建议与讨论 | 第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101页 |
附录1: 调查地点基本情况 | 第71-73页 |
附录2: 调查的主要乡镇村和人员 | 第73-74页 |
附录3: 云南思茅市南屏和宁洱PRA参与式评估调查计划 | 第74-76页 |
附录4: 思茅地区普洱县宁洱镇大河家寨小组讨论结果 | 第76-79页 |
附录5: 宝鸡、安徽农村信息服务调查计划 | 第79-82页 |
附录6: 云南思茅、陕西陇县、安徽芜湖一日活动图 | 第82-87页 |
附录7: 河北深州农村信息传播及农民信息需求调查表 | 第87-91页 |
附录8: 陕西、安徽农村信息传播及农民信息需求调查表 | 第91-96页 |
附录9: 山西运城农村信息传播及农民信息需求调查表 | 第96-100页 |
附录10: 部分调查照片 | 第100-101页 |
个人简历 | 第101-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