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民法论文

善意取得探微:基础、成因与范围--在德国民法典932条的意义内

引言第1-9页
第一章 导论:理解的路径第9-18页
 第一节 关于起源论--“日尔曼传统说”的辨析第9-12页
 第二节 对目的论--交易安全说的质疑第12-16页
 第三节 对依据论--外观信赖诸学说的评价第16-18页
第二章 关于善意取得法基础的系统说明第18-23页
 第一节 直接依据--公示公信原则第18页
 第二节 深层基础--诚实信用原则第18-21页
 第三节 最终根据--私法伦理的要求第21-23页
第三章 善意取得问题的成因--物权的根本属性第23-44页
 第一节 善意取得问题的根源:财产形式的变迁与物权绝对性本质的确立第23-28页
 第二节 善意取得问题的发生:物权绝对性的固有矛盾第28-35页
  一、 物权的理念性第28-31页
  二、 物权的外在性第31-35页
 第三节 物权观念的内在矛盾催生了善意取得问题第35-37页
 第四节 占有对善意取得的作用第37-41页
  一、 以占有为动产物权的公示方式是发生善意取得的关键因素第37页
  二、 占有公示技术的缺陷第37-38页
  三、 占有意义不确定性的由来第38-39页
  四、 善意的要求是对占有公示技术不足的补充第39-41页
 第五节 余论:善意取得与物权的变迁第41-44页
第四章 从善意取得的成因看其范围与地位第44-52页
 第一节 善意取得与公信原则--善意取得仅应适用于动产第44-47页
 第二节 善意取得与无因理论、形式主义--善意取得仅适用于无权处分第47-50页
 第三节 善意取得的有限性第50-52页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POT-5数据在退耕还林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以山西省古交市嘉乐泉乡为例
下一篇:基于治理因素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动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