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缝自动识别与跟踪
| 第1章 绪论 | 第1-24页 |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焊缝跟踪技术发展概述 | 第12-23页 |
| ·国内外研究历史 | 第12-13页 |
| ·焊缝跟踪技术的现状 | 第13-22页 |
| ·焊缝跟踪技术的展望 | 第22-2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第2章 焊缝跟踪方案的分析与确定 | 第24-30页 |
| ·生产实际对焊缝跟踪装置的技术要求 | 第24页 |
| ·传感器的分析和选择 | 第24-26页 |
| ·采用微机控制的必要性 | 第26-27页 |
| ·基本方案 | 第27-29页 |
| ·方案确定 | 第27-29页 |
| ·技术关键问题 | 第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执行机构驱动电机的选择 | 第30-38页 |
| ·跟踪执行机构方案 | 第31-32页 |
| ·步进电机的选择 | 第32-37页 |
| ·步进电机特点 | 第33页 |
| ·步进电机参数选择计算 | 第33-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光路系统设计 | 第38-47页 |
| ·光源部分的设计 | 第38-40页 |
| ·发光器件的选择 | 第39-40页 |
| ·聚光透镜的选用 | 第40页 |
| ·成像部分的设计 | 第40-41页 |
| ·滤光片的选用 | 第41页 |
| ·成像透镜的选用 | 第41页 |
| ·光路总体布置设计 | 第41-42页 |
| ·跟踪信息的获取 | 第42-46页 |
| ·结构光的生成 | 第42-43页 |
| ·水平方向跟踪信息的获取 | 第43-44页 |
| ·垂直方向跟踪信息的获取 | 第44-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5章 系统硬件构成 | 第47-58页 |
| ·硬件总体方案 | 第47-48页 |
| ·传感器线路 | 第48-52页 |
| ·主机8031小系统 | 第48-49页 |
| ·CCD及其驱动电路 | 第49-51页 |
| ·信号预处理线路 | 第51页 |
| ·外设接口及外设线路 | 第51-52页 |
| ·CRT显示及控制线路 | 第52-53页 |
|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 | 第53-54页 |
| ·电源 | 第54页 |
| ·防干扰措施 | 第54-57页 |
| ·隔离和滤波 | 第54-56页 |
| ·屏蔽和接地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6章 系统主要程序分析 | 第58-69页 |
| ·信息分析及信息处理程序 | 第58-66页 |
| ·垂直跟踪信息的分析 | 第59-61页 |
| ·水平跟踪信息的分析 | 第61-66页 |
| ·纠偏执行程序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7章 实验 | 第69-76页 |
| ·跟踪系统正常工作的基本条件 | 第69-71页 |
| ·焊缝跟踪模拟实验 | 第71-73页 |
| ·实验方案 | 第71页 |
| ·实验步骤 | 第71-72页 |
| ·实验结果 | 第72-73页 |
| ·焊缝跟踪现场实验 | 第73-75页 |
| ·实验条件 | 第73页 |
| ·实验结果 | 第73-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个人简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