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言 | 第1-9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9-22页 |
| ·南瓜浓缩汁 | 第9-12页 |
| ·南瓜汁生产工艺 | 第10-11页 |
| ·胡萝卜素的结构及稳定性 | 第11页 |
| ·胡萝卜素降解性能研究 | 第11-12页 |
| ·食品品质损失动力学 | 第12-16页 |
| ·以化学反应动力学为基础的品质损失模型 | 第12-15页 |
| ·反应级数 | 第13-14页 |
| ·营养损失速率常数的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 ·非化学反应动力学为基础的品质损失模型 | 第15-16页 |
| ·沸腾传热及流化床技术 | 第16-20页 |
| ·沸腾传热研究 | 第16-18页 |
| ·流化床技术的发展 | 第18-20页 |
| ·液-固流化床换热器的发展 | 第18-19页 |
| ·汽-液-固三相循环流化床蒸发器 | 第19-20页 |
| ·浓缩过程质量评估准则 | 第20-22页 |
| 3 食品品质损失动力学研究 | 第22-28页 |
| ·反应速率模型的确定 | 第22-24页 |
| ·一般反应速率模型 | 第22-23页 |
| ·拟平方根(MRBP)反应速率模型 | 第23-24页 |
| ·营养损失速率常数关系式的确定 | 第24-28页 |
| ·Arrhenius关系式与Z值关系式 | 第24-26页 |
| ·两个关系式的基本概念 | 第24-25页 |
| ·反应速率常数k与D值的关系 | 第25页 |
| ·活化能Ea与z值的关系 | 第25-26页 |
| ·两个关系式的统一形式 | 第26页 |
| ·新建关系式 | 第26-28页 |
| 4 南瓜汁蒸发浓缩过程质量评估 | 第28-45页 |
| ·恒容热过程胡萝卜素损失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 第28-33页 |
| ·理论研究 | 第28-29页 |
| ·实验研究 | 第29-33页 |
| ·实验条件 | 第29页 |
| ·实验装置 | 第29-30页 |
| ·实验步骤 | 第30-31页 |
| ·实验数据列举 | 第31页 |
| ·实验结果 | 第31-33页 |
| ·恒容热过程胡萝卜素损失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33页 |
| ·蒸发浓缩过程胡萝卜素损失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 第33-41页 |
| ·理论研究 | 第33-34页 |
| ·实验研究 | 第34-41页 |
| ·实验条件的确定 | 第35-36页 |
| ·实验装置 | 第36-40页 |
| ·主要实验步骤 | 第40页 |
| ·实验结果 | 第40-41页 |
| ·蒸发浓缩过程胡萝卜素损失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41页 |
| ·z值模型、Arrhenius模型和新建模型的比较 | 第41-42页 |
| ·蒸发浓缩过程质量评估准则及其应用 | 第42-45页 |
| ·质量评估准则 | 第42-43页 |
| ·蒸发浓缩过程质量评估 | 第43-45页 |
| 5 三相循环流化床蒸发器蒸发(传热)特性的研究 | 第45-60页 |
| ·理论研究 | 第45-53页 |
| ·汽-液-固三相流流动沸腾传热模型 | 第45-53页 |
| ·固体颗粒与壁面间的对流传热 | 第46-48页 |
| ·汽液两相强制对流传热 | 第48-50页 |
| ·含有固相的液体的泡核沸腾传热 | 第50-52页 |
| ·修正系数θ的确定 | 第52-53页 |
| ·实验研究 | 第53-60页 |
| ·实验装置与流程 | 第53页 |
| ·实验内容 | 第53页 |
| ·镀膜石英玻璃管内的实验研究 | 第53页 |
| ·汽液两相流蒸发器的实验研究 | 第53页 |
| ·汽-液-固三相循环流化床蒸发器的实验研究 | 第53页 |
| ·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5-60页 |
| ·传热性能 | 第55-58页 |
| ·三相流流动沸腾传热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 | 第55页 |
| ·影响传热性能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55-58页 |
| ·三相流与两相流(无粒子时)传热性能的比较 | 第58页 |
| ·流动性能及防、除垢性能 | 第58-60页 |
| 6 结论 | 第60-62页 |
| 7 致谢 | 第62-63页 |
| 8 符号说明 | 第63-65页 |
| 9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 10 附录 | 第70-72页 |